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永不止息宣教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八:17~31
前言
 上帝宣教的行動,拼湊成一代又一代不斷發生的故事,縱然每一代的教會與信徒,都面臨當代不同的考驗,但每到看似失去盼望之際,我們就會發現,原來恩典一直在那裡等待著,引領我們繼續向前奔走。那一股蘊藏在每個人生命裡的能量,不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阻隔,有時看來不起眼,當適當的時機到來時,所散發出的光芒是沒有任何世上的權勢所能夠掩蓋。

2017年11月26日 星期日

邁向世界中心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八:1~16
前言
 攤開世界地圖,哪裡會是我們的中心呢?或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致,在強盛的羅馬帝國統治下,人們很明確的相信羅馬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這群冒險行船的人,卻諷刺地被大自然的力量左右,失去航行的方向,開始抓不到中心究竟在哪裡。但對保羅來說,他始終清楚知道,唯有上帝是世界的中心,依循著上帝的道,人們就能夠找到自己的定位,倘若任憑己意,就可能愈走愈迷途,怎麼樣都摸不著突破重圍的機會,好似陷在迷宮裡怎麼樣都走不出來。

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跨越狂風巨浪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七:13~44
前言
 外在的挑戰對人來說永遠不是最大的問題,倘若人的內心從一開始就覺得不可能,失去盼望的結果,就是被各種危難壓垮,怎麼樣都找不到站起來的力量。前幾天聆聽退休牧師的感言,他提到自己服事的生涯,就處在各種驚濤駭浪夾擊,所幸藉著上帝的公義與慈愛,讓他得以順利走到退休的這一刻。確實,上船航行以後遇到的各種考驗,遠不若能夠平安下船來得更讓人有深刻體悟,若非認識上帝的恩典,人何能有真實的盼望呢?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航向未知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七:1~12
前言
 幾天前生日聚餐,因著店家半價優惠僅針對大人而不對小孩,帶來著許多不同的反思。常常人僅懂得抓住既有的框架、制度、規則,忘記了最初制訂時的目標與原意為何,因而產生許多不知變通的決策,讓整個群體無法找到新的可能性。教會存在於社會,倘若我們也將目標放在建立一個好的組織結構,那就很容易愈來愈把自己限制住,愈走路就愈窄。從保羅的故事裡,我們會發現到,即便被審判、被下在監裡,因著他清楚知道自己為要見證上帝的道,上帝反就讓他突破無數的疆界,看見各種新的突破。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見證故事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六:1~32
前言
 故事總是有種魔力,讓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都能一起得著成長,而每個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語言向不同的人說故事,也常會帶出許多新的發想、新的果效。保羅在大馬士革半路遇見耶穌的故事,整本使徒行傳就出現了三次,一次是作者路加,以敘述者的角度分享,而後兩次則是保羅自己的陳述。他人紀錄與自己多次的告白,故事總是有許多不同的面向,福音的信息就藉著每一次的傳述,帶出不同的影響力,邀請更多的人一同進入跟隨耶穌的故事。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險中求生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五:1~27
前言
 人的一生好像在闖關一般,總是過了一關還有下一關,永無止盡的在戰鬥,直到生命末了的那一刻。面對不同關卡的時候,每個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選擇矇頭不去理會,有的人帶著積極的心去挑戰它,會有這些不同,最大的差別就來自於人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生命所要追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是什麼原動力推著我們往前?保羅清楚知道上帝所託付給他的使命,讓他有足夠的勇氣與信心迎接一個又一個生命的關卡。

PAGE 1 保羅回應死亡的威脅
 從千夫長到腓力斯,再從腓力斯到非斯都,祭司長和猶太人領袖對他的控訴沒有一天停止過,保羅的命就懸在半空中,每個羅馬當權者的決策,都可能讓他的人生畫下休止符。非斯都上任以後,從凱撒利亞上耶路撒冷,就有猶太人的領袖跑來央求,希望他把保羅提到耶路撒冷,如此他們就可以在半路截殺他。然而非斯都並沒有順從他們的意見,只是回答:「保羅押在凱撒利亞,我自己快要往那裡去,你們中間有權的人與我一同下去,那人若有什麼不是,就讓他們控告他吧!」

 於是同樣法庭審判的場景再度上演,非斯都於凱撒利亞開庭,把保羅提上來,那些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猶太人提出許多嚴重而不能證實的事控告他。保羅再次為自己申辯:「無論猶太人的律法,或是聖殿,或是凱撒,我都沒有干犯。」非斯都為要討猶太人的喜歡,回答保羅說:「你願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裡為這些事受我的審判嗎?」歷經這麼多次的來回,保羅自然清楚非斯都懷什麼鬼胎,順著他們的劇本演出,自己絕對沒有生路可走,正面回應與衝突,或許還有一絲生機也說不定。

 保羅很堅定的回應非斯都:「我現在站在凱撒的審判台前,這就是我應當受審的地方。我並沒有對猶太人做過什麼不對的事,這也是你明明知道的。我若做了不對的事,犯了什麼該死的罪,就是死我也不辭。他們所控告我的事若都不實,就沒有人能把我交給他們。我要向凱撒上訴。」這段為自己辯駁的話,讓非斯都不得不猶豫起自己原先的決定,只好與議會商量後,回覆說:「既然你要向凱撒上訴,你就到凱撒那裡去吧!」縱然生命危在旦夕,保羅卻絲毫沒有退縮,抓緊每一個機會,要向不同的人上訴,也藉此分享上帝的道。

PAGE 2 在今天,我們也面臨死亡的威脅
 「生命教育」是這些年來各級教育單位重視的一環,許多教會也趨之若鶩的投入校園生命教育,但到底什麼是生命教育?一次令人感到震驚的對談中,講師提及「生命教育」就是「死亡教育」,如果生命教育沒有辦法幫助人真實面對死亡這個課題,那怎麼樣都不可能找到人生的意義。核心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中普遍畏懼談論死亡,但不去談論,難道這個議題就不會發生嗎?當教會傳講耶穌死裡復活的信息時,我們是否真認識它的意義,抑或只是嘴上談兵,從來就沒把它當一回事呢?

 宣教的保羅始終面對死亡的威脅,他清楚知道,生命完全就不是自己有辦法掌握的,因此他必須把握每個當下,見證耶穌基督在他裡面活著的生命。生命的長短,從來就不在人的掌握之下,我們唯一可決定的,是生命的質量能夠顯示多少深度。大家總是關注著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的「健康」,卻對每個人一定會面臨的「死亡」了解有限,而最應該肩負起傳講生命議題的教會,似乎也在這個洪流中迷航了。沒有對生命的「意識」,就會讓人僅專注於眼前所能掌握有形的事物,對那無形事物所能夠被傳承的價值,就沒有人會看重了。

 我們需要面對一個重大的抉擇,是渾渾噩噩的容讓他人、整個世界的價值定義我們的人生,還是真實走一條跟隨耶穌的道路,讓耶穌基督的生命成為我們的典範?世界的價值牽著我們並不看重每個人的生命,也不看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容讓死亡不僅威脅人的生命,甚至是動物的生命、建築物的生命,甚至是整個上帝所創造的世界,都籠罩在同樣的陰霾中,等候著真光照亮黑暗,而那光,就是跟隨耶穌的人們需要去見證的信息。

PAGE 3  上帝給予保羅新的機會
 保羅成為了非斯都的燙手山芋,非斯都如果寫下「無罪」兩字,那群猶太人可能就會暴動,影響他的政治生命;寫下「有罪」呢?保羅對死亡坦然無懼的態度,更左右他昧著良心的決策。直到亞基帕王和百妮基來到凱撒利亞拜訪的時候,非斯都連忙將保羅的案件告訴王,看看到底該怎麼處理。非斯都提到保羅是從腓力斯留在監裡的,從他到耶路撒冷開始,就一直接到猶太人對保羅的控訴,要求定保羅的罪。非斯都陳明自己按照羅馬的律法,第二天就開庭審理,始終查不出保羅犯了哪些惡事。

 保羅與猶太人的爭論從非斯都的角度來看,完全就是宗教性的問題,有一位名叫耶穌的人已經死了,保羅卻說他是活著的,導致兩造有相當大的衝突。非斯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問保羅是否願意上耶路撒冷去為這些是接受審判,但保羅要求要上訴到凱撒那裡去,非斯都就只好暫且留下他,等著後續要把他送到凱撒那裡去。亞基帕王聽了非斯都的報告後,對他說:「我也願意親自聽聽這個人。」於是非斯都著手安排,讓保羅能夠接受亞基帕王的審問。

 第二天,亞基帕和百妮基大張旗鼓而來,整個陣仗十分龐大,非斯都一聲令下,作為整場審判的開場白。他清楚點出目前這樁案件的問題,第一是整個猶太人群體強烈敵對保羅,想要立即除去他的生命;第二,根據非斯都的判斷,他實在查不出保羅有任何罪狀;最後,根據羅馬律法,他也沒有確實的事可以奏明凱撒。接著,棒子就交給亞基帕王了,看他能夠如何審理。縱然離死亡只是咫尺,上帝仍舊給予保羅見證的機會,這也源自於保羅願意迎向呼召,不在乎生命的長短,只在意自己是否成全上帝所託付的使命。

PAGE 4  我們已得著新的機會
 因著死亡的威脅隨之在側,我們更懂得珍惜每個生命。過去這一週台東沈浸於國慶煙火的歡樂時,大家肯定對一則新聞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位音樂家因著主辦單位沒有搭設棚子,致使著他們演出時樂器被雨水淋濕,憤而停止演出離席。當然主辦單位有他們的說詞,但兩相一對照,似乎也道出了背後對生命的看法。我們傾向將多數資源投注在短時間的歡愉,卻絲毫不尊重人的尊嚴,以及樂器是否損壞,簡單來說,我們不重視人命,更不重視物命。

 著名當代神學家莫特曼在神學院演講時,提及一個神學的「典範轉移」,過往的神學思考都是以人為中心出發,他期許未來的神學能夠轉移到以生態為中心出發去思考信仰。確實,人的生命有限,凡事以人為出發點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自私的以信仰為工具滿足慾望,這樣一來,我們當然不會尊重每一個人、每一個物件。可是當我們正視死亡的時候,上帝便賦予了永恆的觀念,去關心周遭的人事物,認真面對自己存在的使命,如此一來,生命才真的得著看重,每一件事物背後的價值才真的得以被看重。

 受邀在私人博物館的演講,最重要的就是向整個社會見證,我們的教會選擇走一條讓生命得以不斷延續下去的路。老屋的損壞提醒我們,物命就如人命一樣,有他的限制,可是真正要緊的事,是讓每一段的故事得以向下一代的人們訴說,持續成為這塊土地的養分。因此,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在上帝眼裡都是重要的,都是珍貴的,每一段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都有被保存、被訴說的價值。信仰給予我們新的機會,不再追求那短暫的璀璨,而是發揮那源遠流長的生命力,在每個時代寫下死裡復活的故事。

結論
 保羅不在乎自己生命的長短,他抓住每一個能夠為上帝做見證的機會,為要盡力完成自己的使命。「生命教育」即「死亡教育」,如何面對人生的終點,就會在那裡看見耶穌基督死裡復活的能力,在你我的生命中顯露出來,帶給他者真實的祝福。每一段人生的歷程,都是上帝賦予的新機會,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使命,成就上帝美善的計畫。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為真理辯護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四:1~27
前言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與人辯論過信仰的經驗,但往往這些經驗都不會太好,因為當每個人都站好各自的立場時,辯論不過就是口舌間的鬥勇,一點都沒有辦法帶我們往建設性的方向前進。因此,當每一次辯論的場合出現時,最好的方式可能是不隨之起舞,以行動與見證來成為信仰的辯護,但這時我們又得小心,那就是自己的行動真能成為真理的見證嗎?唯有不斷存有一顆謙卑的心,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卻又願意勇敢向前行,方有可能成為真實的辯護者。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朝向未來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三:12~35
前言
 忙碌的生活,好似一個又一個的枷鎖,讓人不知道該如何往前走,因為光應付眼前的困難都來不及了,怎麼有可能去想未來呢?失去對未來的想像,也等同於失去生命的活力,有形的牢籠永遠無法限制我們,唯有我們自己設的無形牢籠才真正把我們緊緊關注,看不見盼望。四面楚歌的保羅,怎麼看都不像是一個具有未來性的人,但因著他所信靠那位充滿盼望的上帝,在每一個不可能之處,總還是新的可能發生,讓教會透過保羅的生命不住朝向未來。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夾縫中作見證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二:22~使徒行傳二十三:11
前言
 每一場公開演講都是具有風險的,因著每個人總是帶著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情緒來聆聽,一旦發表論述之後,後續就是各種意見對話的開始,有時甚至會讓人爭的面紅耳赤。保羅的講道顯然令台下的聽眾感到十分不快,但倘若一篇講道是專討人歡喜的,我們覺得這究竟會是什麼樣的信息呢?講道的本質是要傳講真理,並呼喚眾人悔改轉向上帝的道,因此勢必會在每個人的心裡掀起一片漣漪,重點並非停留在講了什麼,而是講道之後,講道者與聽道者共同的行動為何?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向外宣講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一:40~二十二:21
前言
 教育界前些日子在爭論著關於課綱中文言文的比例究竟該佔多少比例,有許多作家共同發起應該要調降文言文,增加台灣新文學教材。當時代一直在往前進的過程,每一個舊與新的衝突就會不斷產生,背後當然有意識型態的問題,但每個進步的社會總是在不斷協調中找到繼續向前的可能。同樣的,教會宣教行動展開的當下,就不可避免會有舊與新的問題,如何保持向外宣講的動能,是教會能否持續發揮影響力最大的關鍵。

PAGE 1 關注內部傳統的群眾對保羅的宣教充滿敵意
 被鐵鍊捆鎖住,又幾乎要被一群暴民打死的保羅,以優雅的希臘文讓千夫長知道,他並非埃及的革命份子,而是來自於基利家的大數,是敬虔的猶太人,且具有羅馬公民的身份。千夫長此時明白,保羅不是那位會製造麻煩,想要煽動人推翻羅馬政府的混亂份子,今天的暴動起因是宗教方面的爭議,這讓保羅得到一個向群眾公開說話,為自己辯護的機會。當保羅站在台階上,向百姓做了手勢,請他們安靜下來,就以希伯來話向群眾演說。

 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公開說話,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當你知道台下所有人都想要抓住每一個可以攻擊的語句時,所需要具備的勇氣與決心更是難以想像。猶太人們堅守著自己的「傳統」,無法接受保羅向外邦人宣教的行動,然而到底什麼才是猶太人從古至今的傳統?保羅開始提出關於自己生命見證的論述,我本就是一個猶太人,接受著完整著猶太人教育訓練,並且何等熱心的事奉上帝,也與你們大家今日一樣,曾經迫害著信奉這道的人,置他們於死地,將很多人綑綁下在監裡,這是大祭司和議會的眾長老可以為我作證的。

 保羅建立起他與聽眾間的連結,為著是進一步的去談他生命經歷著何等的轉變。對於這群憤怒不滿的群眾來說,可說是稍稍平息著他們的情緒,但隨著保羅開始談關於他的故事,他們的內心也正浮現著許多問號,倘若你與我們一樣,都是敬虔的猶太人,那麼今天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是保羅嘗試要引導他們去思考的問題,猶太人們並沒有那麼容易被說服,他們在此聽保羅為自己辯駁,可能都只是做做樣子,暴力行為是蓄勢待發,一旦保羅踩到紅線,整個場面恐怕就不可收拾了。

PAGE 2 在今天,過度向內的教會同樣對宣教充滿敵意
 類似的場景,這禮拜我們從新聞上見識到了,一個台灣的政治工作者,在歷經好長一段時間在中國「被失蹤」後,獲得一場「公開審判」的機會。但在整個龐大政治勢力籠罩下,這場審判不過是做戲罷了,被失蹤後接著就是「被認罪」,他完全沒有辦法靠著自己的意志來辯護,這僅是中國打壓台灣的一步棋罷了。當普世價值都已保障言論與人身自由的時候,話語權的喪失是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但它就如此真實的發生著,同時威脅著我們每一個人。

 今日的台灣教會擁有著言論及宗教自由,但處在這個世界的價值潮流中,我們不斷的面對著,究竟自己該傳講些什麼樣的信息。一次在與非基督徒對話裡,他提及自己為什麼不願意接觸教會,因為從他的眼中來看,基督徒好似一群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被基督徒包圍著,只談論著基督徒才懂的話題與語言,根本不知道如何與外界互動,他深怕自己一旦進入教會,最後也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很少有機會聽到這些真實的聲音,當信仰失去反省,失去不斷與上帝對話的能力時,教會或許有一天會不會淪為打壓他人話語權的兇手呢?

 今年中會分三區舉辦著宣教研討會,為的是希望各教會能夠在困境中凝聚共識,找出一條向外的宣教之路。在預備的過程裡,開始覺察到教會面臨著最大的課題是,我們很容易習慣關起門來向內找答案,把「有形的教會」視為宣教的核心,意思就是每一個宣教事工的目標都指向著他人會不會進入教會裡成為基督徒,倘若不會,我們就不覺得這是需要投資的行動。宣教就成了一個空的口號,其實我們並不願意打開門來向外,也認為那樣的行動是不必要的。

PAGE 3 上帝使用保羅成為向外宣講的出口
 保羅敘述著自己的悔改經驗,就是在大馬士革的路上,被一道光所擊倒後,周遭的同伴並沒有辦法聽見從那光有聲音出來,他卻與耶穌對話著:「主啊,我該做什麼?」接收到主的指示進入大馬士革後,他遇見了亞拿尼亞,這位敬虔又尊重律法的人,向保羅提出上帝的呼召:「我們祖宗的上帝揀選了你,讓你明白他的旨意,又看見那義者,聽見他口中所出的聲音。因為你要將所看見的、所聽見的,對著萬人做他的見證人。」亞拿尼亞所代表的身份及意義,是保羅持續與群眾對話的橋樑,也是他領受使命的證據之一。

 後來,保羅回到耶路撒冷,在聖殿禱告的時候,再次領受主的異象:「你趕緊離開耶路撒冷,愈快愈好,因為這裡的人不接受你為我做的見證。」當然,對聽眾來說,這已經是個令他們不快的訊息,接續著保羅又為猶太人辯護說,以自己過去逼迫和熱心的紀錄來看,他們應該會接受他吧!沒想到最後主卻告訴他:「你去吧!我要差你到遠方外邦人那裡去!」想當然,聽到這裡台下的人已經很難按耐得住,這是保羅信息與他們衝突的最高潮,但無論如何,都證實了,上帝指示保羅要向外邦人的世界傳福音,這是上帝的心意,也是教會的使命。

 猶太人所持守的傳統,是將範圍緊縮在自己的世界,以「有形的聖殿」作為信仰的中心。而保羅所領受的,則是一份不住向外,以「宣教行動」作為信仰中心的使命。兩者究竟何者才是真實的信仰傳統呢?保羅通過他的演說,其實是提醒著猶太人回到真正的「傳統」,那位充滿驚奇的上帝,一直將以色列帶往充滿應許的陌生領域,學習在恩典的豐富中過活。

PAGE 4 我們已成為向外宣講的出口
 不斷突破限制向外,是上帝從過去、現在直至未來的行動,我們對很多既存的事物都有著一定的框架,致使著想像力受阻,所以教會很難突破,信仰也很難有新的體驗,如何讓「教會不只是教會」,就成了今日宣教最大的課題。幾個月前有一則新聞報導「全台十大書店,有一間竟然在台東...」,與老闆對話的時候,他提到自己從外地來到台東,發現這裡居然沒有書店,燃起自己想要開一間書店的心,而且他期許著這間書店要「不只是書店」。所以除了二手書店外,同時間這裡也是民宿、咖啡店,更以收入的一成來救助社區街貓,舉辦各樣的講座、活動,讓書店發揮著更大的效能。

 書店的老闆一直以來也非常關心老屋的動態,最近因著「在宅醫療」,我們有著更多對話與連結,一次討論裡老闆提議著,如果可行的話,他願意募集二手書籍,特別針對與海洋相關議題及童書,運用老屋的場地作短期二手書店,一本書30、50元全數收入都用來支持老屋修建。能夠賣出多少並不是真正的重點,而是藉由二手書店推廣整個社區的讀書風氣,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書籍,也認識更為多元的議題。「書店不只是書店」、「老屋不只是老屋」、「教會也不只是教會」,上帝的作為總是一直帶每個人經歷他的奧秘,跟隨的同時,我們也成為向外宣講的出口。

 上帝也一直邀請著我們,成為那向外宣講的出口,不僅是通過我們的言語,更是透過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活出見證。見證並非一成不變同一種模式,我們需要持續性的活出來,讓超乎想像的上帝帶領我們,去到每個需要的地方,以他所預備好的方式,向人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上帝的道是活潑的,只是人往往因著罪性而把生活過得死氣沈沈,當那光臨到的時候,就是再一次的機會,邀請我們回應著:「主啊!我該做什麼?」

結論

 把握每一個宣講的機會,縱然面對任何充滿敵意的環境,只要知道確實是出於上帝的帶領,就打死不退。這是保羅生命的寫照,也是他用一生去見證、去傳揚的信息。教會愈向內縮,就愈會失去傳講的話語權,唯有積極向整個社會對話,發揮各樣創意,找到向外宣講的出口,方能持續發揮生命的影響力。究竟何為信仰的「傳統」?不斷經歷那位驚奇的上帝,帶領我們走向陌生的領域,才是最重要的傳統,且又帶出嶄新的變化。

2017年9月10日 星期日

保守生命價值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一:17~39
前言
 上週與孩子們在海灘玩水玩得非常開心,不知道原來當時發生一個小插曲,岸邊的大人看見孩子的泳褲穿反,所以大喊著趕快回來換,但小朋友卻因著海浪聲太大而聽不見。這時一位睿智的長者忽然間說著,他玩得那麼自在,為什麼我們只執著於他的泳褲穿的正確與否呢?這一句話確實點醒著很多人,太多時候人只執著於自己狹隘的視野,以各樣的言論或行動企圖讓事情照著自己的想法走,卻絲毫忘記了,究竟上帝要做些什麼,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價值?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成為共生群體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一:1~16
前言
 社區中的夥伴在傾全力搜集過往老屋的故事時,常常開玩笑說,自己把原本的本業都丟在一邊,像發了瘋一樣挨家挨戶去問人,搜集各種可能的資訊,應該就是冥冥之中老屋的主人顯靈要他這麼做吧!這當然是一位非基督徒的說法,不過也讓我們更加確信,上帝在每一個人的生命裡都放下了某種使命,邀請我們不計代價竭力去完成它,因為當我們發現那份奧秘時,所體會的喜樂與滿足,是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比擬的。這種打死不退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是宣教師所不斷向我們見證的。

PAGE 1 從各方而來的聲音想要阻止保羅走向呼召
 保羅向以弗所長老辭行後,繼續向目的地耶路撒冷前進,他們一行人航行的速度十分快,轉眼直航到哥士,第二天到羅底,又到帕大喇,遇到一隻船要往腓尼基,就馬上跟著出發往敘利亞,直到船要在推羅卸貨,才稍稍停下腳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讓人看見保羅內心的急迫性,究竟保羅在急什麼?在他向外邦宣教建立教會的時候,總會鼓勵大家為著耶路撒冷貧困的信徒奉獻,因此他期待能夠將這筆奉獻盡快帶回耶路撒冷,也再次建立起猶太人與外邦人在基督裡合一的關係。

 然而從各方的訊息來看,保羅這趟往耶路撒冷的旅程都是危機四伏,連保羅自己藉著聖靈的啟示,都清楚知道前方有捆鎖與患難等著他,但他卻絲毫不以自己的性命為念,只想專注於耶穌基督的呼召。在推羅的時候,當地門徒也同樣通過聖靈的感動,勸說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但保羅的心卻絲毫沒有一點的動搖,幾天後繼續出發前行,這群門徒同妻子兒女都送他們到城外,一起跪在灘上禱告後,彼此辭別。

 各方的聲音都想要勸阻保羅繼續前往耶路撒冷,這都出於弟兄姊妹對保羅的愛,不希望他遭受迫害。在保羅的內心,卻彷彿有股火在燒一樣,他非常清楚知道上帝所託付的使命是什麼,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他停下腳步。一個宣教師的勇氣與決心,對周遭的弟兄姐妹來說同樣是個挑戰,當他們的生命連結在一起的時候,一個人所面臨的危險,就是所有的夥伴一起去承擔。毫無疑問的,保羅決心要如此行,環繞在他身邊的夥伴,就得更為深刻去面對內在的不安與焦慮,決定自己是否願意跟隨到底了。

PAGE 2 在今天,各方而來的聲音也想要阻止我們走向呼召
 今年暑假,我們確實突破了重重挑戰,完成一項令人尊敬的任務,二十幾台單車真的繞了整個東部中會一圈。回想一整個過程,至今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還記得是怎麼開始騎單車的嗎?不就是為了回溯早年林川明牧師的宣教足跡,才冒出騎單車上美蘭教會的構想。很多時候我們讀到令人尊敬的信仰前輩見證,也將其視為教會重要的歷史資產,歷經多年,這些資產不知不覺的成為包袱,因為那只是停留在回憶裡的故事,離真正要把它行出來,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隨著我們冒出要去嘗試的想法時,各種內在與外在的阻礙聲音就出來了,猶記得首次帶著大家探路時,那種深層的疲憊感,讓人覺得這怎麼有可能完成?每次帶小朋友騎車訓練時,總是要又哄又騙,孩子們騎沒幾公里,就一直喊著要上車,喊著不要再騎,喊著實在太累,以後再也不要參加了。去年完成美蘭教會的目標,今年又跑出要繞東部中會一圈的時候,聲音就又更多了,天氣如此炎熱,真的要這麼做嗎?一下子有人報名,一下子又有人要退出,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確定成員,支援的人員與車輛又有多少,大家的體能行不行,會不會不安全、受傷等,這確實是個令人感到相當冒險的旅程。

   每一次的冒險,因著帶有太多不確定性,以及相當的危險性,人性上的軟弱很容易就跑出否定的聲音,無論是從自我的內在,或是他人的言語,都會在有意無意間想要踩剎車。偏偏我們又清楚知道,沒有冒險、沒有經過挫折,就不可能真正的長大成人,所以即便上帝的呼召十分清楚,人還是會想要在矛盾中掙扎,看能否選擇一條較為輕省的路就好。那些值得尊敬與紀念的宣教故事,經過數十年後,仍舊僅會停留在大家的腦海,只要我們依舊停著腳步不去行出來,在今日我們就無法經驗到上帝的神蹟是如何推著教會前進。

PAGE 3 上帝預備著一個信仰群體與保羅的生命連結
 離開推羅繼續往前航行,勸阻保羅的聲音也如影隨形的不曾離開,當他們在凱撒利亞停留的時候,進入腓利的家裏和他同住。幾天後,先知亞迦布從猶太下來,去到他們那裡的時候,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這樣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綑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裡。』」聽見這些話後,那原本下定決心要跟隨保羅到底的夥伴們也動搖了,與當地人一起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那群一路陪伴保羅的夥伴,以為在這樣的苦勸下,應該可以稍稍動搖他的決定,沒想到保羅卻堅定的回答:「你們為什麼這麼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綑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保羅面對上帝呼召的決心與信念,感染著每一個圍繞在他身邊的夥伴,他們清楚知道保羅不會再聽任何人的勸,就只能住了口,說:「願主的旨意成就。」過了幾天後,他們就一起收拾行李準備上耶路撒冷去,不只是原本的夥伴,也有幾個凱撒利亞的門徒加入行列,一起往那未知的耶路撒冷出發。

 一個人往往是軟弱的,但當有一群夥伴願意赴湯蹈火跟隨的時候,會讓人更有勇氣與信心去迎向每一個困境與挑戰。保羅對上帝呼召的熱情,也是凝聚這群夥伴的動力,讓那還在猶疑的、還容易被左右的,再次堅定他們的心志,一起要走到最後。上帝預備了一個信仰群體,陪伴著保羅一起往前走,他們不是一開始就有萬全的信心,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與掙扎,懷疑與懼怕中,被聖靈所感動與雕塑,成為一個被上帝所引導,願意彼此成全與祝福的團隊。

PAGE 4 我們已成為一個共生的信仰群體
 單車行動只是上帝雕塑我們成為一個共生信仰群體的出發,從最老到最小跨越七十多歲的群體,考驗著我們如何彼此照顧,也彼此配合,讓所有的夥伴能夠共同完成這項任務。在今天的台灣社會裡,大家嘗試著要把每一個年齡層都分開,老人歸老人、青少年歸青少年、小孩歸小孩,卻鮮少去意識到,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環境裡,每一個族群都有各自能夠扮演的角色,都有能夠彼此學習的地方。第一步是困難的,但當有人願意勇敢回應上帝的呼召時,我們會發現,整個信仰群體被凝聚起來,上帝的祝福也就愈來愈清楚了。

 這一個禮拜,台灣在宅醫療學會運用老屋的場地舉辦在宅醫療講座,講師是來自日本有豐富在宅經驗的北澤醫師。當我們接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實在是令人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北澤醫師來到台灣的演講多半都在各種醫療院所內舉行,參與的也都是醫療護理相關人員。透過幕後推手余尚儒醫師的安排,讓北澤醫師實際走入台灣鄉村,與社區互動,我們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這真的是相當不可思議的大事。參與幾次的演講與分享後,一個核心的觀念就是我們需要建造一個共生群體,是彼此願意互相陪伴、互相關心的群體,當每一個人都願意盡自己1%的力量時,整個社會就會看見不一樣的改變。

 一個人要推動改變是不容易的,也勢必會招來各方反對的聲音,要考量現實問題,要考量能力問題等,但若是上帝的呼召,從保羅的生命裡我們可以看見,那絕不退縮打死不退的精神,是凝聚更多人願意投入的根源。委身這兩個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遠大過於字面,當有一個人願意憑著信念、憑著決心願意前進的時候,就會帶動起其他願意的人,上帝呼召我們成為教會,也就是呼召我們成為共生的信仰群體,向整個世界見證上帝的愛。

結論

 呼召與使命,從來就不是件輕省的事,成長,也同樣是需要付上代價的。每一段的生命歷程,都需要我們不斷去咀嚼、去反思,哪一個願意回應上帝的畫面,是縈繞在我們內心從來不曾忘記的。那是否還繼續感染的今天的我,願意勇敢跟隨、願意學習付出呢?我們得以成為一個信仰群體,完全是上帝的恩典,通過彼此的生命故事,得著生命前進的養分,也藉此讓這塊土地綻放更美麗的光芒,每個人得以活出自信與光彩。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

成為服事典範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17~38
前言
 上週在小新星夏季學校親子禮拜中,我們學習到非常多的功課,包含著大一點的青少年已經能夠肩負起禮拜服事的責任,而小朋友也都幾乎能夠坐著參與整場禮拜。一直以來,教會總是習慣把兒童跟成人分開聚會,當然一方面是為了控管禮拜的秩序,但同時也失去了讓孩子能夠學習成人如何敬拜上帝的機會。聯合禮拜的操作,讓兒童與成人能夠彼此學習,也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都能夠成為服事的典範,幫助他人一起在上帝的道進步。

PAGE 1 保羅憂慮著以弗所教會長老對服事的想像有所誤差
 保羅一心要在五旬節前能夠趕到耶路撒冷,他內心也清楚知道,這一趟路過去只怕是凶多吉少,因此特地從米利都打發人前去以弗所,請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能夠過來見他。兩地單趟的路程就需要兩天,保羅起碼就在此滯留了五天,可見他十分擔憂著,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若是對服事的想像有所誤差,不明白教會領袖的本質為何,整間教會在面臨極大的壓力之下,很容易就會走偏,失去真實的生命力,不再有辦法成為耶穌基督的見證。

 如同耶穌當時向門徒發表臨別演說一般,保羅在此也向以弗所的長老們道出他內心的憂慮,更向他們表達,從今以後他們將無法再見他的面了。透過這麼一個令人感到悲傷的會面場合,保羅再次見證著,服事上帝的僕人需要學習走一條受苦的旅程,也唯有透過去乘載這些生命的苦,才能夠真實的陪伴每個需要的人,深刻認識耶穌基督的拯救。保羅服事的形象對以弗所長老是一非常重要的提醒,他邀請著長老們再次回想,自從保羅抵達的亞細亞的那一刻開始,是如何謙卑,以眼淚服事主,經過各樣的謀害與試煉。

 保羅所要傳遞的訊息,是無論猶太人和希臘人,都應當在上帝面前悔改,信靠主耶穌的大能,朝向耶路撒冷的路程,雖有各樣的捆鎖與患難,但他不以性命為念,而是單單要走完他的路程,完成主耶穌的託付。典範,對教會領袖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太多時候,人都按照著自己的想像來服事,縱然有各樣的能力與恩賜,卻忘記了要與主連結,這是保羅期待以弗所的長老們可以肩負起的責任。因著上次所發生的暴動,保羅無法再踏進以弗所,以免行程遭受耽延,只能藉此短短的相聚勸勉。

PAGE 2 在今天,我們也面臨著教會領袖對服事的想像有所誤差
 前些日子在參與會議討論到神學生實習教育的問題,多數牧者同工抱持的看法是一個神學生應當在接受神學教育的過程裡,盡可能地去不同大小、不同地域的教會實習,培養多元的視野,如此未來在成為傳道人以後,才能夠有更為寬廣的格局投入事奉。但也有大型教會的牧者提出截然不同的見解,以醫學院的學生來比擬,實習在教學醫院才能得到好的教導,他們哪裡會去小診所實習呢?因此他認為,神學生應該派到愈大型的教會,看的東西才會多,能力才會卓越。

 乍聽之下這樣的見解好像非常有道理,但仔細一想,恐怕問題都出在我們對教會領袖的想像有所誤差。隨著台灣教會界瀰漫著一股追求人數增長的大教會潮流,領袖訓練就忽略了基礎課程,包含每日的讀經靈修,事工的細部規劃,對每個服事工場的認識,觀察當地人的需要,辨識出每個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文化屬性,進而發展出不同教會的在地特色等,都是今天所欠缺的訓練。同時教會愈來愈習慣把年輕族群跟成人區分開來禮拜後,年輕一代看不見敬虔的典範,自然愈來愈抓不到服事的真諦。

 每年暑假幾乎所有的鄉村教會都會迎來各種不同性質的短宣隊、偏鄉服務隊,很多人按著自己的想像設計教案,卻忽略了當地究竟有些什麼,需要的是什麼,導致福音隊不再是福音,反倒是一場災難。所有在教會裡的弟兄姊妹也是一樣,我們對作為一個信徒的想像,對服事的想像會是什麼,倘若沒有站在一個穩定的根基上,熱心缺乏知識就會成為一種逼迫,成為福音的阻礙而不自知。

PAGE 3 上帝運用保羅成為服事典範勉勵教會領袖
 保羅大膽使用著自己的經歷成為教會領袖服事的典範,這當然是因著他深信,自己緊緊抓住上帝的旨意,沒有一絲一毫的退縮不傳給眾人,甚至勇敢的向大家作證:「你們中間無論何人死亡,罪不在我。」他勸勉著長老們,聖靈既然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上帝的教會,這是何等大的使命,因為教會是耶穌基督用自己的血所買來的。未來,必定會有惡者的攻擊臨到教會,甚至連教會中間都會有人走歪斜的路,引誘門徒跟從他,所以保羅邀請著長老們謹記他以三年晝夜不停流淚勸戒的樣貌,唯有上帝的道能建立你們,堅固教會。

 同時,保羅也交代著教會如何運用金錢的觀念,他告訴長老們自己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或衣服,他靠兩隻手工作來供給自己及團隊的需要,未曾拿過教會的任何資助。保羅凡事以自己給長老們做榜樣,為要讓他們知道該如此勞苦,好扶助軟弱的人,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保羅期待著教會能夠將金錢用在需要的地方,以實際的行動表達對弱勢族群的愛。

 說完了這些話,保羅和大家一起跪下來禱告,眾人都痛哭,抱著保羅的頸項跟他親吻,因為那句「以後不會再見到我的面」,他們感到十分傷心。保羅與以弗所長老們的道別,表達出他對教會領袖們最深切的期待,未來即便保羅無法再與大家相見,真正重要的是他所留下服事的典範,這是保羅從上帝所承接的使命。長老們需要跟隨這份腳蹤,在支持、照顧與保護羊群上,扛起自己所當肩負的責任,好讓教會能夠繼續站穩腳步,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

PAGE 4 我們已被鼓勵成為服事典範
 每一個跟隨耶穌的人,都被呼召來成為服事的典範,好叫人藉我們的生命看見福音。推動小新星夏季學校的過程中,我們愈來愈看見一種正向循環在整個社區裡發酵著,今年隨著升國一的學生們開始學習如何當老師,可以期待的是未來會有更多六年級畢業的孩子們也願意扮演著這角色。來出隊的花蓮大專學生們,連帶著要承接更大的挑戰,除了預備好課程教案外,同時間也需要學習扮演服事的典範,好讓這些孩子們能有榜樣,知道能夠如何去陪伴更小的弟弟妹妹,讓一代傳承著一代,塑造更多未來的老師群。

 同樣的,志工家長們的典範,也是令人非常感動的一環,他們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投入在照顧小朋友的行動,並與教會的姐妹們合作,為一百多位孩子們預備點心,這是一個重要的見證。家長們會從教會的姐妹身上看見服事的典範,而參與在志工行列的家長們,又繼續向社區的家長們見證著,當每一個人都可以付出一小點時,集結起來就會是一股很大的能量,不知不覺在身教與言教上都推著孩子們往前走。

 「施比受更為有福」,教會接連下來舉辦著好多重要的活動,不是沒有收費就是完全不去張揚自己的功勞,單單為著公眾的利益而付出,這就是在今日台灣這塊土地上所缺乏的價值。太多時候,教會過於重視自己的好處,導致著福音無法深入於這塊土地,去影響在地文化,教會領袖的培育若是僅把焦點置放於外顯的技巧,更會落入膚淺的危機。我們需要看見上帝持續興起眾多服事小人物的典範,好叫教會能肩負起信仰傳承的使命,一棒接著一棒,繼續扶助軟弱的人群,享受在基督裡的祝福。

結論
 教會無法只靠某幾個重要的領袖就好,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成為服事的典範,串連起更多人的參與,如此教會才會真實能夠帶出新的生命力。而一間教會需要在社區中行出「施比受更為有福」的典範,推動著社區一起為這塊土地耕耘,上帝的祝福自然而然就會豐富的臨到每個人身上,讓耶穌基督的福音落地生根,創造新的文化,創造新的可能。

 

2017年7月9日 星期日

走過「意外」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1~16
前言
 每一年暑假的開始,教會接待著花蓮大專的學生們來此兩個禮拜,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頂著炎熱的氣候去挑戰繁重的服事,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或許也從這樣的經歷裡,我們可以稍稍體會到,初代教會時期保羅及他的宣教團隊一直在旅行,去到不同的地方傳講福音,在適應不同的處境與生活模式會遇到多大的挑戰,而在每一個宣教地所遭遇的「意外」,也常不是出發前就能夠預備完全的。

PAGE 1 猶推古的意外讓教會措手不及
 以弗所城的騷動平息之後,保羅繼續開始他的宣教旅行,他常常返回到過去的宣教地,因著他在每一個關鍵地區留下了能夠承接使命的同工,因此福音往往在當地都能夠得著很大的進展。保羅去到不同的地區,就在那裡勸勉眾同工,為的是讓他們的信仰得以不斷的深化,不僅是透過知識的傳遞而已,更包含著保羅自身的宣教經驗,鼓勵著每一個夥伴即便遭遇各樣挑戰,都不致感到沮喪,可以獲得新的力量,勇敢度過許多考驗。

 當保羅去到特羅亞後,眾人在七日的第一日聚會擘餅,這一天是猶太人每週工作的第一天,也是基督徒慶祝復活的日子,聚會的氛圍相當歡欣。保羅因著隔日要預備起行,就在那場聚會裡為大家講道,他愈講愈是起勁,直講到半夜,有一件意外發生了。一個名叫猶推古的年輕人,名字的本意是「好運」,卻在那時發生極大的不幸,或許因著工作太過於疲憊,保羅的講道又過於冗長,使他不自覺的沈沈睡去,忽然間,在沒有任何人注意到的時候,他從三樓摔了下去,當旁人連忙扶他起來的時候,發現他已斷了氣。

 年輕的軀體從天而降,伴隨著一堆砂礫,「好運」霎時成了「厄運」,歡欣鼓舞的氣氛轉而被死亡的陰霾掩蓋,一個人的死亡,彷彿讓所有的時間都凍結了,眾人默默無言,完全不知該說些什麼,也絲毫無法去思想,究竟為什麼發生這麼一件悲劇。生命的轉折,往往不是任何人所能夠預測,危機,總是在轉瞬間就向教會襲來,不住考驗著教會該如何繼續向前行。

PAGE 2 在今天,我們也常因著意外而感到措手不及
 每個人都想要維持生活的平靜安穩,然而,人生卻常是由各樣不同的意外所組成,很多事情的發展,不是我們自己所能夠掌握的。有些人從小被預定好要讀什麼樣的科系,從事什麼樣的行業,但就偏偏發生了些什麼樣的意外,讓他們的路起了非常大的轉折,反倒走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過去一個禮拜的夏季學校,我們看著這麼多的孩子來到教會,一起唱詩歌、聽故事,快樂的在這裡玩耍著,如此豐碩的成果,卻是從一場「意外」開始,八年前花蓮大專的出隊臨時喊卡,正值措手不及,不知該如何反映的時候,上帝悄悄地預備這一場長達好幾年的大戲上演。

 當然,即便聽了再多,人總是抗拒「意外」的,因為我們喜歡聽好消息,不想聽壞消息,哪怕壞消息有可能轉變成好消息,處在那種兩難且掙扎的過程,著實令人感到一點都不舒服。矛盾的是,倘若生命中沒有任何的意外發生,沒有任何的壞消息,我們又豈能夠感受到,那份好消息是多麽的令人雀躍,讓人得以為之一振,改變每個人對生命的態度呢?

 人永遠需要學習去培養困境中的耐性,即便是何等不舒服,何等措手不及,我們都需要真實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並深信上帝必然同在,必然帶著我們越過每一個艱難。「好」與「壞」的中間僅僅是一線之隔,我們總是被許許多多的價值觀所綁架,被生活中的忙盲茫所束縛住,每一次參與禮拜、聆聽上帝的話語都好像愈來愈索然無味,如猶推古一般沈沈睡去,抓不到未來的可能性。

PAGE 3 上帝賜給教會復活的能量面對每一次意外
 正當教會處於震驚之中,不知該如何去看待猶推古的死亡,保羅默默地走了下去,貼近這個少年人,伏在他身上,又抱著他,轉頭告訴大家說:「你們不要慌亂,他還有氣呢!」話一說完,保羅又轉身上樓去,眾人呆若木雞的停留在原地,沒有任何一人敢去查驗看看,究竟猶推古目前的狀況是如何,同一時間,保羅又繼續原先的聚會流程,擘餅、吃了,又講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天亮才離開。
 這一個夜晚,對教會來說是何等的漫長,一樁沒有預期的意外,打亂了眾人的心,保羅卻依舊淡定的傳講著信息,繼續主持整場聚會直到末了。隨著曙光乍現,一切就好似得了新的希望,他們再次貼近猶推古,發現到他真的活了起來,凍結的氛圍得到化解,死亡被復活的能量所擊敗,每一個弟兄姊妹的心,都體會到了聖靈所賜的安慰。「好運」是因著上帝的大能方得以降臨,轉化每一個厄運,讓每一次禮拜的聚集,都帶出生命的喜樂。

 結束這一場聚會後,保羅再次踏上宣教旅行的征途,他已是一位有十足旅行經驗的傳道者,遷移的速度非常快,要趕在五旬節前抵達耶路撒冷。宣教旅行始終是趟冒險的道路,乘船是否會發生船難,是無人可以預測的;去到不同的城市,會遭遇到什麼樣的逼迫患難,更是還沒抵達前不可能得知的;而就算得著了教會接納,保羅又會面臨何等的福音任務,計畫全在上帝的手裏。在每一個「意外」裡,保羅不斷學習看見上帝的帶領,也因著復活基督所賞賜的能量,他得以有動力的迎向每一天。

PAGE 4 我們已得著復活的能量
 每一年的暑假,我們推動著夏季學校,迎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裡學習,一個舉辦多年的活動,最害怕的就是尋求穩定,只按著過往的計畫去執行就好,不再期待任何的「意外」,進而就失去得著恩典的機會。對照八年前,除了孩子愈來愈多之外,今年上帝確實預備了非常多的祝福在我們中間,有松年的姊妹,也有中壯年的姊妹協助服事,再加上好多社區媽媽成為志工,細心的注意孩子們的每一個環節,帶出非常多的感動。同時間,從夏季學校畢業的學生們,轉而成為各班級的小助教,大的開始陪伴小的,成為他們的榜樣,與花蓮大專的團隊們一起學習成長。

 更有意思的,當小朋友愈來愈多,禮拜堂內舉辦晚會已然塞不下的時候,靈機一閃的顛覆空間思考,我們嘗試把屋頂當成是舞台,讓所有的孩子們都在廣場上唱唱跳跳,一個開放的行動向整個社區宣告,這是屬於全社區的小朋友活動。過去的這一個多禮拜來,從紀錄片首映會的爆滿,我們發現整個鎮的熱情似乎慢慢被點燃起來;從這麼一大群孩子的歌聲裡,透露出了新的希望,那復活的能量不斷推動著我們,勇敢去創造全新的未來。

 每一個「意外」,都是我們經歷上帝的機會,原先在洽談要出隊的短宣隊因故無法成行後,在很緊急的時間內,大家開始構思著一個全新的可能性,以招募志工來參與工作假期的方式,組織一個具有多樣性的團隊,藉由深度的認識新港,去思考如何舉辦青少年營會。一開始還存著顆忐忑的心發出招募的訊息,沒想到網路上的迴響一下子就十分驚人,這讓我們回想起,幾年前因著同工離職,開始規劃宣教同工的方案,就這樣陪伴了五個年輕的生命;如今因著短宣隊觸礁,或許又是另一個新的契機,讓我們感受到,那復活的能量一直推動著我們去冒險、去經歷上帝的恩典。

結論
 復活的故事,總是讓人充滿能量,也讓人充滿新的期待去迎接每一天。透過每年暑假的夏季學校,我們從每個孩子的身上看見不同的創造力,一點一滴的,他們在蛻變與成長。而每一年來到新港的大專生們,也一次又一次的被挑戰,不要停在舊有的思維,反倒要去期待每年都有不同的「意外」,看見上帝的恩典是如何領著我們往前走,當我們愈深耕在這塊土地時,那結出的果實將會讓我們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喜悅!


2017年6月18日 星期日

走在上帝護佑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十九:21~41
前言
 前些日子受邀參與一場「在宅沙龍」的討論,有各種不同專業的助人工作者,共同分享著自己關顧人生命的經歷。討論的過程中,一位夥伴堅定的告訴大家:「會在這裡的人,都是不願意受制於體制,只做應該做的事的人。」生活在社會中,每個人其實都受限於一種價值體系,要生存好像就得在其中爭取利益,得以出人頭地,漸漸的,我們的初心開始動搖,開始不願意去關切眾人的事,甚至有時當看見一個帶有理想性的典範出現時,會因著己身利益受到損失而出手攻擊他。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神展開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十九:1~20
前言
 網路世界裡,許多年輕人使用著「神展開」一詞,用來描述著動漫或遊戲劇情發展的超級快,快到超乎每一個觀眾的想像與期待。保羅在初代教會時期的宣教工作,藉由聖靈的帶領,也不斷經歷著那份「神展開」,然而他並不是不會遇到攔阻的,而是在每一次的困難中,都看見上帝的神蹟,讓福音能夠一步步的向外拓展。隨著教會的故事走到今天,愈來愈中產階級化的教會,面對人心的剛硬,喜歡照自己的心意走,阻擋著上帝的計畫,要再次經歷那份「神展開」已是愈來愈困難了。

2017年5月28日 星期日

培育牧者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十八:18~28
前言
 因著過往錯誤的教育政策,台灣滿街都是高知識份子,但大家卻感覺起來是書讀得很多,能夠用出來的極為有限。堆疊了大量的知識,缺乏使用的能力,也缺乏觀察處境的能力,導致我們整體社會並沒有辦法跟著進步。在教會裡,學術與實務的鴻溝,同樣需要有人能夠去扮演稱職的橋樑,好叫整個神學訓練能夠跟上時代的需要,否則,教會仍舊會是原地踏步,甚至被整個社會所拋棄。

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堅定走在宣教道路上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十八:1~17
前言
 過去我們常聽到,教會需要在社會中扮演先知的角色,這並不是說教會具有什麼特殊的能力,能夠未卜先知,而是因著教會扮演著關顧生命,關顧社區的角色,能夠更為深刻認識在地的需要,看見每一個軟弱的肢體,進而發展出關顧的事工,就好像預先走在他人前面一般。要扮演先知的角色,常隨之而來的是不被理解、被否定,很多時候教會會感覺到自己好像快走不下去,除了倚靠上帝以外別無他途。保羅的宣教旅程,正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這種無力感中徘徊,真實經歷上帝恩典供應與陶造的過程。

PAGE 1 保羅因傳講福音遭遇的挫折而感覺到無力
 離開雅典來到哥林多後,保羅去到亞居拉和百基拉那裏,與他們一起製造帳棚為業,哥林多是個海港商業大城,從羅馬帝國各處來到此經商的人絡繹不絕,人們期待著追求快速致富而改善自己的社經地位,此種暴發戶的心態,使得哥林多充斥著競爭,大家不擇手段的追逐財富、權力。附近的地峽運動會舉行之際,四處往來的客旅將旅館擠得水泄不通,因此帳篷的需求就產生了。保羅藉著這個行業,能夠自然與來自帝國各處的人們對談,認識他們的文化與想法,並進一步地與他們討論信仰。

 保羅最重要的使命還是宣教,選擇製造帳棚為業,就是為著適應希臘化的環境,每逢安息日,他同樣在會堂裡與人辯論,勸導猶太人和希臘人。過了一段時日後,西拉和提摩太從馬其頓來到哥林多與他會合,再度開始他們在會堂中的服事,他們仍舊專心宣講一個重要的核心信息:耶穌是基督。然而,猶太人再次抗拒著保羅,甚至出言毀謗,這使得保羅非常的生氣,抖掉衣裳的灰塵,對他們說:「你們的罪歸到你們自己的頭上,與我無干。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

 一次又一次的拒絕、毀謗,確實讓擔任宣教使命的保羅感覺到無力,憤怒呈現出他內心的狀態。面對著整個大環境的不利,人們眼裡只有財富與權力,信仰逐漸淪為工具時,福音的信息為要挽回人的生命,再次去尋找那位創造人生命氣息的上帝。於是保羅決心要離開猶太人,搬離了亞居拉的住處,去到參與猶太會堂的外邦人提多猶士都的家,藉著新的人脈開展,得以找到接觸外邦人的機會。

PAGE 2 在今日,我們也常因傳講福音面臨的挫折而感覺無力
 一個宣教師所承受的壓力是巨大的,尤其在長期為人所拒絕、不被理解的狀態下,很容易就會被無力感所壓垮,進而表達出憤怒的情緒。這也是當我們每次在思考是否要與人分享福音的時候,最令人裹足不前的理由,那就是害怕被拒絕,一次兩次以後,就愈來愈退縮,不敢再往前走了。確實,福音的信息通常對於當代世界是一個顛覆性的思維,是一個大多數人不會選擇要如此行的選擇,因此宣教師的背影往往是孤單的,需要披荊斬棘走一條不被人理解與認可的路。

 創造性的思維,挑戰的是人畏懼冒險,只想躲在自己安全範圍內的心態,因此每當一個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宣教行動展開之際,總會遭來他人的否定。觀察上週所進行的傳道師訓練,察覺到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那就是普遍來說,傳道者只習於處理教會內的事務,就已經感覺應接不暇,更別說到底要如何帶領教會走出門外,與普羅大眾對話,甚至傳講福音信息了。這造成教會所推動的宣教事工,只是跟在社會的潮流之後,感覺怎麼樣都追不上,最後僅能夠關起門來高談闊論,信仰僅淪為空談罷了。

 透過松年事工部借用教會場地舉辦一場很好的講座,我們認識了一位宣教師的故事,即便他仍未是一位信徒,但毫無疑問的,他的行動顯明出宣教師的生命。為著實踐心中的理想,他選擇舉家遷移到偏遠的山區,將自己的專業付出在這塊土地真實的需要。聽見這個故事時,除了感動之外,我們還看見什麼呢?曾幾何時,那些被我們認為是基督徒會彰顯出來的生命,同樣已經在非信者的身上見證出來,今日教會所傳講的福音,還能夠帶領弟兄姊妹活出耶穌基督的生命嗎?

PAGE 3 上帝帶領保羅繼續走在宣教的道路
 夜間,保羅再次領受著異象:「不要怕,只管講,不要沈默,有我與你同在,沒有人會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有許多屬我的人。」上帝的話語,對每一個他的僕人永遠是最大的鼓勵,這讓保羅能夠繼續堅持走在宣教的道路上。於是他在那裡又住了一年六個月,將上帝的道教導他們,繼續結出許多宣教的果實來。當然,這段時間保羅所遭遇的困難是一天都沒有少過,但當他深刻地與上帝連結之際,那份從上帝而來的動能,幫助他得以勝過內心的焦慮與挫折感。

 後來迦流做亞該亞省長的時候,猶太人再次齊心要攻擊保羅,把他拉到法庭,說:「這個人教唆人不按著律法敬拜上帝。」又一次的,保羅被控訴著,但出人意外的,保羅都還沒有開口,迦流就對猶太人說:「你們這些猶太人哪!如果是為冤旺或奸惡的事,我理當耐性聽你們。既然你們所爭論的是關乎用字、名目和你們的律法,你們自己去辦吧!這樣的事我不願意審問。」於是,迦流就將這群猶太人逐出了法庭。

 這樣的局勢演變,就確實如同上帝的話所鼓勵保羅的,在這城裡有許多屬我的人,上帝扮演著萬事背後的導演,安排著每一個不同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成就他自己所要做的工作。這段日子以來,保羅內心的感受是十分強烈的,從隻身一人率先在此地宣教,等候著西拉和提摩太會合,卻又遭遇到很大的抗拒,讓他心裡不免感到灰心,但上帝話語的保證,再次堅定的臨在他身上,也推動著他,繼續堅持向前宣教,這一路,上帝都會同行陪伴著,讓保羅不致絕望,也不致缺乏。

PAGE 4 我們繼續走在宣教的道路
 持續走在上帝所安排的道路上,確實就會看見宣教的果實。上週看見比過去多了一倍的兒少參與獻詩,讓我們真的能夠感受到,一直以來推動的兒少事工,慢慢開始累積出了成果。進一步的,今年暑假的夏季學校,我們又預備著要迎來超過一百多位的小朋友,除了教會各團契的支援外,這次特別招收小朋友的家長擔任志工媽媽,升上國中的孩子,則邀請他們學習擔任志工老師。一個良性的文化循環,開始於整個社區中擴散,這實在是幾年前很難想像得到的發展,上帝的同在,再次鼓勵我們堅定走在宣教的道路上。

 更讓人驚訝的,是這禮拜松年事工部的講座結束後,我們帶著講員余醫師參訪老屋,除了更進一步認識他所推動的在宅醫療外,教會也分享著在社區中推動的各項事工。在宅醫療在台灣是個非常新的思維,被人們認為醫療資源欠缺的台東,卻反過來成為最適合推動在宅醫療的地方,我們詢問著,教會能夠做些什麼?余醫師告訴我們,教會能夠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因著弟兄姊妹會彼此關心探訪,牧師可以去判斷,什麼樣的狀況需要接受在宅醫療,需要醫師的協助,只要適合的傳達,他們就可以連結起來,提供給老人家適當的服務。

 因此,我們馬上介紹偏遠山區的家庭讓余醫師認識,安排時間過去探視,也讓需要諮詢者能夠與他對話。晚上,余醫師再告訴我們,他正在思考看看能否每個月安排一次禮拜天的半天,來到老屋開設「在宅咖啡館」,提供大家諮詢,慢慢的連結起成功的在地資源,建構一個在宅醫療網絡。這實在是一個超乎想像的好消息,我們正在嘗試攜手合作,一起打造一個關顧社區、關顧生命的夢,讓生命的價值得以有尊嚴的延續下去。或許前方的路不容易,但上帝的話語再次告訴我們:「不要怕,只管講,不要沈默,有我與你同在」,那不會是個遙不可及的未來,而是能夠真實實踐的恩典。

結論
 當我們不斷推動著宣教工作,每一個階段所遭遇的困難,都幫助我們看見上帝預備了更大的恩典。唯一的重點是,我們需要有耐心,既是上帝的工作,祂就必應許著與我們同行,讓我們一步步看見祂自己的計劃。宣教師的生命,是被上帝塑造的生命,每一個挫折、無力,背後都有著上帝的扶持,但也唯有真實的去經歷那份軟弱,我們才深刻的認識,上帝的能力是何等豐富,陪著我們走過所有的困境,看見新的未來。

 

 

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尋找生命定位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十七:16~34
前言
 因著老屋內幾幅師生手機攝影比賽的展覽,讓我們除了欣賞在地學生的創作外,另一方面又看見了科技進步所帶來的差異,短短幾年內,光是手機的更新就一日千里,帶動著我們生活模式的改變,無論是教育、商業、醫療......等,幾乎起了革命性的轉變。那麼宗教信仰呢?坦白說,連掃墓都可以發展出線上作業了,又還有什麼沒有被影響的部分呢?看起來這些轉變的目的都是為著服務人,但也在不知不覺中,反倒是人被奴役著,愈來愈如浮萍般,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PAGE 1 雅典人將生命的焦點置於追求新奇的事物
 在雅典等候著團隊前來會合的保羅,先花了些時間繞繞這座城,看看雅典人生活的樣貌,關注哪些議題,沒想到此刻的雅典,已被許多的雕像、祭壇、神廟所佔據著,這讓保羅的內心十分焦急與難過,因著他深信,唯有福音的信息才真正帶給人真實生命的祝福。於是他就在會堂內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以及每天在市場所遇見的人們辯論著,連伊比鳩魯和斯多亞兩派的哲學家都與他激烈的爭辯著,很多人對於保羅的行為議論紛紛,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什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宣傳外邦鬼神的。」一下子,保羅就成了大家討論的話題。

 因著聲名大噪,保羅被雅典人帶到亞略巴古,這裡是雅典人的高等法庭,不過看起來他們並非真的想要審判保羅,只不過是因著對他所傳講的信息感覺到新奇,將其視為一個茶餘飯後的話題而已。雅典人告訴保羅:「你所講的這新學說,我們也可以知道嗎?因為你有些奇怪的事傳到我們耳中,我們想知道這些事是什麼意思。」他們其實並不是真的對福音有興趣,只是把它當成一個新聞,想瞭解看看又有人要發表些什麼新議題了。

 對雅典人來說,一直以來總是有不同的學說、辯論在這裡發生,他們藉由尋求新的想法來打發無聊,新奇的東西遠比真理更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因此當他們聽聞保羅的事情時,心裡想的不過就是把他當成又是一個新的鬼神而已,找來亞略巴古發表一下,大家表達些意見,看看是不是也可以把保羅所宣傳的神同樣擺在奇異神明的萬神殿裡。某程度來說,保羅是很肯定雅典人的,起碼他們有一種對新事物感興趣的動力,只不過是敬拜的對象錯誤而已。

PAGE 2 在今天,我們也常將生命的焦點置於追求新奇的事物
 每過一段時間去到大城市裡,繞了繞百貨公司,總是不斷的發現到又有新的品牌出現,無論是服飾、3C產品、餐廳......等,不同的店家出現更迭的速率總是快得超乎想像。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智慧型手機,更是在短短的幾年內衝擊著你我的生活習慣,大家不得不承認,都還來不及適應著一些新科技所帶來的轉變,下一代的新產品馬上又出現了,我們被某股看不見的力量推著向前跑,而且不管怎麼跑都有種跟不上的感覺,想要稍稍停下腳步,卻又被週遭人們所帶來的群體壓力,讓我們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

 社會觀察家告訴我們,歡迎進入「加速時代」,所有的事情都以飛也似的速度開始在改變,許多過往傳統的觀念,今天都已經接近不管用。我們好似處在暴風圈中,被不斷推動著,每天生活的焦點,好像僅能夠去追求認識這些新奇的事物,但還來不及摸懂,發展生命的深度,就已經又被拋諸腦後了。教會,正面臨著大加速時代的衝擊,我們不得不容讓各樣科技的進入,社群網絡的連結,取代了人與人間真實的關係,不著推陳出新的人數增長模式,取代了追求真理的心,不知不覺的,我們陷入迷失的危機。

 家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雖然科技產品縮短了彼此聯繫的困難,也看似減輕了家長教育孩子的擔子,但事實上究竟是我們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科技,還是這些科技綁架了我們呢?很顯然的答案會是後者,保羅對於雅典城內滿是偶像的景象,以及誤以為追求新事物就等同於生命全部的景況感覺到焦慮,在今天我們所看見的,仍舊是一樣的衝擊,到底我們的生命需要什麼?該如何不虛耗的走過此生?是我們無法閃避的課題。

PAGE 3 上帝通過保羅教導雅典人生命的定位
 站在亞略巴古,保羅開始向雅典人分享著:「諸位雅典人!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我到處走走的時候,仔細觀察你們所敬拜的,發現一座壇,上面寫著:『獻給未識之神明。』」他以這位未識之神明作為一個連結點,提及那是雅典人不認識而敬拜的,那麼到底這位神明是誰?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這位神就是那位創造宇宙萬物的那一位,他不住在人手所造的殿宇,也不用人手去服侍,好像缺少什麼似的。相反的,他自己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接近每一個人的生命。

 保羅繼續談著,我們不應該以為上帝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和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像一般,誤以為這樣就能夠縮短神與我們之間的距離,相反的,其實他離我們並不遠,我們生活、行動、存在都在於他。當雅典人不斷通過敬拜鬼神,或者討論一些新奇的事物來滿足自己對生活的想像時,保羅反過來通過在亞略巴古的機會,教導雅典人如何找到真實生命的定位,那就是去察覺到這位創造主上帝是何等願意接近我們,引導我們的每一天,讓人能夠經歷著從死復活的恩典。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接受保羅的言論,有人聽見死人復活的話,就譏笑他,但也有人回應著:「我們會再聽你講這事。」結束後,保羅就從他們當中出去了,有幾個依附他,信了主,其中還包含著亞略巴古的議員,和一個名叫大馬哩的婦人等。面對這位未識之神,雅典人心裡還是存著一定程度的敬畏,雖然每一個人的回應不同,有快也有慢,有接受也有否定,但不可否認的,他們得著一個重新思考自己生命的機會,未來,或能夠活出嶄新的人生。

PAGE 4 我們已被教導生命的定位
 生命的定位從何而來?就從認識那位創造我們的上帝出發,讓我們得以在每一天感受豐富的創造力。在這個大加速時代裡,因著被各樣的科技與價值觀綁架,我們不再對周遭的各樣人事物感覺到興趣,缺乏觀察力的後果,致使著我們的想像力受到了轄制,自然很難體會到上帝如何持續在我們中間行創造的工作。今年承擔著主辦中會內傳道師訓練、長職訓練等重要任務的時候,與幾位同工不住討論著,到底我們需要的是什麼?該如何舉辦一場符合今日教會需要的訓練課程呢?

 一切的討論,都必須回到同一個核心價值,那就是上帝究竟如何定位我們,與上帝如何定位著每一間教會。然而這每一個問題,都遠非過往我們所習慣的找一個講員上課就可以完成,他需要不住的對話與反省,也需要從每一次的對話裡去觀察上帝的工作,進而能夠找到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解答。建立生命真實的連結,無論是與上帝、與人、與土地,找到我們的定位,並紮實的在所託付的各樣使命上耕耘著,是厚植我們生命深度最重要的一環,唯有從真理出發帶來的深度,才能夠幫助我們在這世界的暴風圈中得以站立得穩。

 教會走了老屋修建這一條路,意味著我們走向與社區共同尋找對未來的想像,短時間內,湧入許多超乎過想像的資源,然而真正困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起初我們所面臨的是資源不足導致寸步難行,如今那更大的課題時,如何從各式各樣的資源中篩選出符合我們的,也就是說,到底上帝預備的是什麼。我們需要不斷回到初心,運用觀察力去看見上帝帶領的痕跡,也發揮更大的想像力,讓上帝的創造得以不斷在教會、在你我的生命中彰顯。

結論
 上帝的創造是不斷持續的過程,因此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定位,去觀察、去體會、去想像,讓自己不斷的向前奔走,是一個讓我們得以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保持清晰的秘訣。雅典人在各樣的鬼神敬拜、新奇學說中迷航,保羅卻嘗試著要與他們對話,幫助他們找回生命真正的意義,在衝突、掙扎中,上帝的創造持續著,將會引導每個人的生命走出漩渦,挖掘真正的價值。

 

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攪動天下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十七:1~15
前言
 「攪動天下」是華語的用法,或許台語的翻譯會讓我們感覺更加貼切,那就是「來亂的」。大多時候,我們並不喜歡被他人打亂自己的生活,但很現實的,這個世界每一個大變局,就是由一群「來亂的」人們開始不是嗎?作為一位耶穌基督的跟隨者,我們曾否期許過自己成為一個「來亂的」門徒,當然,要真實清楚上帝呼召我們該亂些什麼,為什麼而亂,有負責任的行動,才有機會看見新世界的誕生。

PAGE 1  保羅的敵對者嘗試要阻擋他們攪亂天下
 羅馬帝國的統治模式,一直是以強大的武力及政治力來控管每一個地區,營造出一種「羅馬和平」的氛圍,只要不叛亂、不進行過度的抗議行為,大抵上就可以被接受,因此這也成為各地行政長官的最高指導原則。有一天,在地方行政首長那流傳著一句話:「那些攪亂天下的人來到這裡了!」這當然引發著政府當局的緊張,想要探究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也期待能夠進一步的去鎮壓有可能帶來的叛亂行為。但問題是,這到底是從何引起的呢?

 保羅和西拉經過暗妃坡里、亞波羅尼亞,來到帖撒羅尼迦後,就進入猶太人的會堂,一連三個安息日,按著聖經與他們辯論。辯論的重點就在於基督受害,從死人中復活,這位基督就是我所傳的耶穌,一言既出,有些人很快的就聽了勸,選擇要跟從保羅和西拉,其中更包含著虔敬的希臘人與婦女在內。這樣的局面,自然引發著不信的猶太人心裡嫉妒,他們竟聚集了些市井流氓,煽動全城的人闖進耶孫的家,要把保羅和西拉揪出來,帶到民眾那裡審判。

 主要的控告是「耶孫收留這群攪亂天下的人,他們違背凱撒的命令,宣稱有另一個王耶穌」。對羅馬政府來說,這自然是個相當嚴重的指控,可能帶來死刑或流放的結果,最後他們達成協議,地方官員向耶孫他們收取保證金,好確定保羅的團隊會離開這裏。為了確保帖撒羅尼迦信徒的安全,保羅一行人就選擇離開此地,往庇里亞地區去了。羅馬帝國想要的是社會安穩,保羅宣教的信息卻帶來著攪動天下的能量,挑戰著整個社會,也撼動著人的生命。

PAGE 2 在今天,我們也被阻擋著攪動天下
 從小到大,我們的孩子最常聽見父母要求的就是去「讀書」,於是從學生時代開始,花費了相當大的力氣與時間在「讀書」,按理來說,讀書能夠開闊人的眼界,幫助人去看見一個不同的世界,帶來生命的成長。但台灣的讀書卻絲毫不是這樣,過度重視標準答案的考試模式,讓每一個人失去應該具備的想像力,也不再思考人的生命會有什麼不同的可能性,反正只要答案對就好了,過於目的性的結果,讓人不再願意讀書,不再願意接受新的挑戰,生活變得單一色調,不再豐富。

 上週在總會通常年會的時候,不少教會牧者都提及青年參加大專「神研班」後,變得有太多批判性的想法,以致於很難牧養,讓教會都不敢鼓勵青年去參加。其實這都源自於台灣的教育現場實在太著重填鴨式,進入大學階段開始發展自主思考能力之後,很自然開始有些與過去不同的思維,當然,學生可能還不成熟,想得不夠細膩,對教會來說好似看見了一群攪動天下的人,但歷代以來,教會豈不是也因著這些攪動,而看見新的突破與成長呢?

 曾幾何時,教會也淪為不願意面對攪動的地方,填鴨式教育的惡果,持續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發酵著,我們不重視思考,也不去看待一件事物會有不同的可能性,只想躲在自己的世界裡做王,漸漸的,教會所高喊的那位王,已不再是那位能夠影響人生命的耶穌基督,而只是人所虛構出來的一個偶像罷了!上帝的話語,一直在攪動你我的生命,話語並非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滿熱度、充滿動力的創造,推著我們去打開新的一扇門,看見超越我們想像的世界。

PAGE 3 上帝差派保羅宣教團隊成為攪動天下的一群人
 上帝差派著保羅宣教團隊在不同的地區宣教,因著不同地區的人們對福音有著不同的態度,他們的眼界也隨之被打開了。去到庇哩亞的時候,保羅同樣進入猶太人的會堂傳道,這裡的會眾所呈現出來的態度,就與帖撒羅尼迦截然不同,他們相對開明得多,熱心領受這道,天天查考聖經,渴慕地想要知道這道是否真實。想當然,他們在此所結出的福音果子就相當可觀,有許多人都信了,連同希臘尊貴的婦人與男人們也為之不少。

 保羅已經打破了所有的種族與性別界線,帶領著非常多人領受上主的道,但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卻沒有放過他,知道保羅又在庇哩亞傳上帝的道,就跟著往那裡去,繼續煽動挑撥群眾來攻擊保羅。於是弟兄們將西拉和提摩太暫時留在庇哩亞,護送保羅往海邊去,繼續到了雅典。保羅抵達雅典之後,就請弟兄們回去告知西拉與提摩太,趕快來到雅典會合,繼續接下來的宣教工作,於是,保羅的宣教腳蹤繼續進入新的一站。

 宣教旅行會遭遇的各種逼迫,對保羅來說已是家常便飯,每從一個地方跨越到另外一個地方,彷彿就是上帝自己帶領著他,看見一個全新的世界,也因著不同地區的人們對福音的反應,讓他愈看見恩典的可貴。「攪動天下的一群人」對保羅來說可不是負面的稱號,而是最為貼切的形容,在一個被強權統治的地方,人們只能維繫著表面上的平靜,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也不敢追尋著真正的信仰,福音的消息無疑是一盞明燈,為要喚醒沈睡的人們,讓教會再次恢復新的生命。

PAGE 4 我們已蒙上帝差遣成為攪動天下的一群人
 每一個教會所面對的困境,同時間也代表著新的轉機將會在那裡發生。從去年我們在美蘭教會舉行野外禮拜之後,過了大半年的時間,這禮拜我們又再度於泰源成立新的小組,讓教會目前聚會除了以年齡層及族群來劃分的團契外,同時也有以地理位置區分的三個小組(台東小組、心驛耕新小組、泰源小組)。這三個小組各有各的宣教目標,台東小組關懷著市區以及外來到台東工作的社會青年;心驛耕新小組則以老屋修建出發,向成功在地做出新的宣教;最後泰源小組則以幾個家庭為本,向新移入泰源地區的族群宣教。

 宣教的核心異象就是,攪動一個人們已認為不可能、不會改變的處境,讓人們有機會聽見福音。當我們對教會的想像就是以禮拜堂為中心,認為人們每個禮拜固定的上教會,聽講道、參與服事時,某程度上教會已然失去了活力,真正的教會,是存在於每個弟兄姊妹的家庭,藉著我們與街坊鄰居的互動,得以見證耶穌基督的作為。也就是說,教會的想像應該是以耶穌為中心,耶穌會在哪裡出現,教會也就在那裡出現了,以禮拜堂的角度來看,美蘭教會看似是死亡了,但若以耶穌的工作為出發,就當我們再次於泰源開始聚集的時候,美蘭教會也再次得著死裡復活的能量了。

 今日禮拜結束後,我們也要再次於老屋舉行「心驛耕新掛牌禮拜」,記得一年前要開始拆除裝潢時,我們舉行了一次暫別禮拜,如今,隨著掛牌禮拜象徵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雖然還未正式進行修建,但這棟老屋的故事已經不斷的攪動在地,活化著每個人的生命。我們好似與保羅一樣,被上帝帶領著走到一個又一個不同的空間,就在那裡見證著上帝又做了哪些新的工作,每一個階段有它的開始,也有它的結束,但一切都在上帝的掌權下,我們看見著彼此的成長與改變。

結論
 攪動天下的教會,是願意被上帝帶領的教會,是願意宣教與見證的教會。上帝的話語對我們來說絕非冷冰冰的文字,相反的,當遨遊在經文世界的時候,我們會驚覺到,好像當時所發生的,今天也在我們中間重演一次一樣。我們隨著上帝的話語向前走,經歷著上帝在保羅宣教旅行中所遭遇的點滴,每一個新的階段,都添加著教會的豐富性,餵養著我們的靈魂,使我們得著真正的飽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