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六:1~32
前言
故事總是有種魔力,讓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都能一起得著成長,而每個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語言向不同的人說故事,也常會帶出許多新的發想、新的果效。保羅在大馬士革半路遇見耶穌的故事,整本使徒行傳就出現了三次,一次是作者路加,以敘述者的角度分享,而後兩次則是保羅自己的陳述。他人紀錄與自己多次的告白,故事總是有許多不同的面向,福音的信息就藉著每一次的傳述,帶出不同的影響力,邀請更多的人一同進入跟隨耶穌的故事。
PAGE 1 非斯都批評保羅因信仰的緣故而發瘋
亞基帕王與百妮基,連同總督非斯都,大陣仗的要審問保羅,到底他做了些什麼事?前一次保羅曾向猶太人陳述自己的見證,這一次他面對著羅馬當局,透過不同的語言論述著相同的故事,讓上帝的行動透過他見證出來。保羅開始為自己辯護,花了相當的篇幅敘述自己是誰,他按著最嚴格的法利賽門派接受猶太宗教訓練,從前更是竭力反對拿撒勒人耶穌的名。保羅曾經自祭司長得了權柄,把許多聖徒收在監裡,甚至殺害他們。在各會堂裡,保羅多次強迫他們說褻瀆的話,他自己表達:「我非常厭惡他們,甚至追逼他們,直到外邦的城鎮。」
這一位逼迫基督徒的大將,就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遭逢他人生最大的轉淚點。中午的時候,一道大光照著他,使他撲倒在地,忽然間有聲音用希伯來話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迫害我?你用腳踢刺棒是自找苦吃的!」那聲音就是耶穌,向保羅顯現的目的是要派他做僕人,差遣他進入百姓和外邦人的世界,要開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從黑暗中轉向光明,從撒旦權下歸向上帝,使他們因信我而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
因此,保羅清楚的告訴亞基帕王,自己沒有違背那從天上來的異象,他先在大馬士革,後在耶路撒冷和猶太全地,以及外邦,勸勉他們應當悔改歸向上帝,行事與悔改的心相稱。為這緣故,猶太人才想要在聖殿裡抓住他,想要殺他,保羅清楚知道,自己所傳講的信息,就是基督必須受害,並且首先從死人中復活,把亮光傳給猶太人和外邦人。聽到這裡,非斯都已經覺得太不可思議,不等保羅說完,立刻大聲說:「保羅,你瘋了!你的學問太大,反使你瘋了!」
PAGE 2 在今天,我們或許也被人們批評因信仰而發瘋
保羅遇見耶穌的故事對基督徒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但我們可能沒想過,他的見證與今天大多數信徒所期待的,可是大相徑庭!在很多教會裡,我們所聽到的見證千篇一律,「過去我是個很悲慘的人,可是當耶穌進入我的生命時,讓我起了很大的翻轉!」不知不覺的,我們對見證的想像已然被「定型」,所以信仰也被「定型」,傳福音的方式,當然剩下期待看見一種神蹟式的成功經驗,倘若沒有類似經歷的話,自然就不知道該怎麼傳福音了。
推動老屋修復、投入在宅醫療,總是不斷被問著:「這到底跟傳福音什麼關係?」質疑的背後,凸顯出人們認為這些行動如離經叛道一般,似乎超出了大家的想像。可是當認真回到保羅的見證時,我們驚訝地發現,他一點都不是在訴說一種神蹟式的成功經驗。相反的,當耶穌進入他的生命後,首先先被擊倒,眼睛看不見,好不容易看見了,有人想要殺他,必須坐在籃子裡逃走。後來又被人丟石頭、遇到接二連三的審判......。倘若這是今日基督教媒體的見證節目,導演應該可以喊卡了!
信仰已淪為滿足人性私慾的工具,僅期待一種片斷式的神蹟體驗,而不再是以跟隨耶穌的生命故事為核心。若不再能夠述說上帝如何在你我生命工作的故事,我們就將隨著整個世界價值起舞,只想走一條享受、滿足需求的路,遠離十字架受苦犧牲的路,如此一來,教會就將失去豐沛的生命力,不再有辦法成為訴說真實見證的信仰群體。非斯都對保羅的指責,正也道出對整個教會的批評,你們已經發瘋了!好好的與當權者共處不是很好嗎?何必非得要攪亂整個天下呢?
PAGE 3 耶穌賦予保羅勇氣繼續成為見證
非斯都絲毫不想讓保羅繼續講下去,但保羅卻不疾不徐的回應,反駁說:「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瘋了,我說的乃是真實和清醒的話。王也知道這些事,所以對王大膽直言,我深信這些事沒有一件能像王隱瞞,因為都不是在背地裡做的。亞基帕王啊,你信先知嗎?我知道你是信的。」在猶太人的面前,保羅知道該用什麼方式傳講,如今站在這群異教徒的審判臺前,他依舊清楚知道該如何回應,勇敢說出自己與耶穌會遇的故事,讓人有機會認識復活的主耶穌。
亞基帕王聽出保羅的意圖,對他說:「你想稍微勸一勸就能說服我做基督徒了嗎?」保羅說:「無論少勸還是多勸,我向上帝所求的,不但你一個人,就是今天所有聽我說話的人都要像我一樣,只是不要有這些鎖鏈。」保羅深切的期待,就是讓所有人能夠聽見上帝的道,且願意跟隨後,能真正成為一個不被鎖鏈束縛的自由人。聽完以後,王和總督以及百妮基跟同坐的人都站起來,退到裡面去討論,彼此談論說:「這個人並沒有犯什麼該死該監禁的罪。」亞基帕很清楚的對非斯都說:「這人若沒有要向凱撒上訴,早就被釋放了。」
無論在任何的境遇下,耶穌與保羅相遇的故事,都賦予保羅足夠的勇氣,讓他去到不同的地方成為見證。乍看之下,被鎖鏈綑綁的似乎是保羅,猶太人、羅馬人看來是自由的。可是當過多的政治算計充斥在人心裡的時候,那些看來是自由的人,豈不是背著無形的枷鎖在做每一個決策呢?反倒是被鎖鏈捆鎖的保羅,他都能夠持續傳講耶穌的故事,透過上帝的話語刺進每個人的生命,讓人得以學習悔改的功課,活出真實的自由。
PAGE 4 我們已得著見證的勇氣
能夠一輩子訴說我們與上帝的故事,就是生命最大的恩典。在迪化207博物館演講,無法迴避的課題就是,十多年前自己曾支持拆除歷史建築的禮拜堂,而十多年後竟搖身一變轉而在保存這棟老屋。回顧一路走來的變化,不得不承認,十多年前自己的歷史意識是何等淺薄,對教會的認真同樣侷限;而當走入邊陲時,開始挖掘出這些故事,進而踏出行動後,眼界被展開了,對教會的定義也隨之突破。每一個出現在身旁的夥伴,都成為了上帝所差派的使者,將從天上而來的異象分享給我們。
接觸在宅,除了修復老屋行動外,更是因著一次又一次在協助弟兄姊妹處理臨終關顧,以及每次接到老人家出意外的消息後,深刻地去思考到底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每個人得著妥善的照顧。因此就在今年暑假老人家意外過世的告別禮拜之後,恰好在宅沙龍的聚會也正式展開,彷彿這就是上帝所給的答案。我們推動在宅醫療諮詢,成立社區保健室,期待能夠推廣每個人從自我的健康做好管理,走出家門建立更多的連結,營造社區裡的照顧能量。
故事是一種能量,讓我們從片斷式的神蹟體驗中走出來,建立與上帝深刻的關係。那真正該令我們感到害怕的,不是外在的考驗與患難,而是隨著我們跟隨耶穌愈久之後,沒有新的故事可以分享。一間教會究竟還是否具有存在的價值,也在於教會能否繼續向人見證上帝同在的新故事,失去故事,就失去了向外宣教的動能,慢慢的,我們就也失去了明天。見證,不在乎結果,而是訴說上帝如何與我們同在的經驗,那份經驗,讓我們有勇氣迎向每一個鎖鏈,永遠看見新的可能。
結論
有故事的保羅,推動教會開始訴說耶穌復活的新故事;有故事的我們,也能夠帶動周遭的人一起經歷上帝的恩典。保羅向不同的族群分享自己與耶穌會遇的故事,每說一次,就好似得著新的能量一般,讓他得以勝過有形的枷鎖,甚至進一步的向人傳講福音。願上帝賜下恩典在你我的生命,讓我們得以一次又一次訴說上帝與自己的新故事,讓人看見那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從我們的身上真實顯現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