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一:40~二十二:21
前言
教育界前些日子在爭論著關於課綱中文言文的比例究竟該佔多少比例,有許多作家共同發起應該要調降文言文,增加台灣新文學教材。當時代一直在往前進的過程,每一個舊與新的衝突就會不斷產生,背後當然有意識型態的問題,但每個進步的社會總是在不斷協調中找到繼續向前的可能。同樣的,教會宣教行動展開的當下,就不可避免會有舊與新的問題,如何保持向外宣講的動能,是教會能否持續發揮影響力最大的關鍵。
PAGE 1 關注內部傳統的群眾對保羅的宣教充滿敵意
被鐵鍊捆鎖住,又幾乎要被一群暴民打死的保羅,以優雅的希臘文讓千夫長知道,他並非埃及的革命份子,而是來自於基利家的大數,是敬虔的猶太人,且具有羅馬公民的身份。千夫長此時明白,保羅不是那位會製造麻煩,想要煽動人推翻羅馬政府的混亂份子,今天的暴動起因是宗教方面的爭議,這讓保羅得到一個向群眾公開說話,為自己辯護的機會。當保羅站在台階上,向百姓做了手勢,請他們安靜下來,就以希伯來話向群眾演說。
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中公開說話,著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別當你知道台下所有人都想要抓住每一個可以攻擊的語句時,所需要具備的勇氣與決心更是難以想像。猶太人們堅守著自己的「傳統」,無法接受保羅向外邦人宣教的行動,然而到底什麼才是猶太人從古至今的傳統?保羅開始提出關於自己生命見證的論述,我本就是一個猶太人,接受著完整著猶太人教育訓練,並且何等熱心的事奉上帝,也與你們大家今日一樣,曾經迫害著信奉這道的人,置他們於死地,將很多人綑綁下在監裡,這是大祭司和議會的眾長老可以為我作證的。
保羅建立起他與聽眾間的連結,為著是進一步的去談他生命經歷著何等的轉變。對於這群憤怒不滿的群眾來說,可說是稍稍平息著他們的情緒,但隨著保羅開始談關於他的故事,他們的內心也正浮現著許多問號,倘若你與我們一樣,都是敬虔的猶太人,那麼今天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這是保羅嘗試要引導他們去思考的問題,猶太人們並沒有那麼容易被說服,他們在此聽保羅為自己辯駁,可能都只是做做樣子,暴力行為是蓄勢待發,一旦保羅踩到紅線,整個場面恐怕就不可收拾了。
PAGE 2 在今天,過度向內的教會同樣對宣教充滿敵意
類似的場景,這禮拜我們從新聞上見識到了,一個台灣的政治工作者,在歷經好長一段時間在中國「被失蹤」後,獲得一場「公開審判」的機會。但在整個龐大政治勢力籠罩下,這場審判不過是做戲罷了,被失蹤後接著就是「被認罪」,他完全沒有辦法靠著自己的意志來辯護,這僅是中國打壓台灣的一步棋罷了。當普世價值都已保障言論與人身自由的時候,話語權的喪失是一件令人難以想像的事情,但它就如此真實的發生著,同時威脅著我們每一個人。
今日的台灣教會擁有著言論及宗教自由,但處在這個世界的價值潮流中,我們不斷的面對著,究竟自己該傳講些什麼樣的信息。一次在與非基督徒對話裡,他提及自己為什麼不願意接觸教會,因為從他的眼中來看,基督徒好似一群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被基督徒包圍著,只談論著基督徒才懂的話題與語言,根本不知道如何與外界互動,他深怕自己一旦進入教會,最後也會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很少有機會聽到這些真實的聲音,當信仰失去反省,失去不斷與上帝對話的能力時,教會或許有一天會不會淪為打壓他人話語權的兇手呢?
今年中會分三區舉辦著宣教研討會,為的是希望各教會能夠在困境中凝聚共識,找出一條向外的宣教之路。在預備的過程裡,開始覺察到教會面臨著最大的課題是,我們很容易習慣關起門來向內找答案,把「有形的教會」視為宣教的核心,意思就是每一個宣教事工的目標都指向著他人會不會進入教會裡成為基督徒,倘若不會,我們就不覺得這是需要投資的行動。宣教就成了一個空的口號,其實我們並不願意打開門來向外,也認為那樣的行動是不必要的。
PAGE 3 上帝使用保羅成為向外宣講的出口
保羅敘述著自己的悔改經驗,就是在大馬士革的路上,被一道光所擊倒後,周遭的同伴並沒有辦法聽見從那光有聲音出來,他卻與耶穌對話著:「主啊,我該做什麼?」接收到主的指示進入大馬士革後,他遇見了亞拿尼亞,這位敬虔又尊重律法的人,向保羅提出上帝的呼召:「我們祖宗的上帝揀選了你,讓你明白他的旨意,又看見那義者,聽見他口中所出的聲音。因為你要將所看見的、所聽見的,對著萬人做他的見證人。」亞拿尼亞所代表的身份及意義,是保羅持續與群眾對話的橋樑,也是他領受使命的證據之一。
後來,保羅回到耶路撒冷,在聖殿禱告的時候,再次領受主的異象:「你趕緊離開耶路撒冷,愈快愈好,因為這裡的人不接受你為我做的見證。」當然,對聽眾來說,這已經是個令他們不快的訊息,接續著保羅又為猶太人辯護說,以自己過去逼迫和熱心的紀錄來看,他們應該會接受他吧!沒想到最後主卻告訴他:「你去吧!我要差你到遠方外邦人那裡去!」想當然,聽到這裡台下的人已經很難按耐得住,這是保羅信息與他們衝突的最高潮,但無論如何,都證實了,上帝指示保羅要向外邦人的世界傳福音,這是上帝的心意,也是教會的使命。
猶太人所持守的傳統,是將範圍緊縮在自己的世界,以「有形的聖殿」作為信仰的中心。而保羅所領受的,則是一份不住向外,以「宣教行動」作為信仰中心的使命。兩者究竟何者才是真實的信仰傳統呢?保羅通過他的演說,其實是提醒著猶太人回到真正的「傳統」,那位充滿驚奇的上帝,一直將以色列帶往充滿應許的陌生領域,學習在恩典的豐富中過活。
PAGE 4 我們已成為向外宣講的出口
不斷突破限制向外,是上帝從過去、現在直至未來的行動,我們對很多既存的事物都有著一定的框架,致使著想像力受阻,所以教會很難突破,信仰也很難有新的體驗,如何讓「教會不只是教會」,就成了今日宣教最大的課題。幾個月前有一則新聞報導「全台十大書店,有一間竟然在台東...」,與老闆對話的時候,他提到自己從外地來到台東,發現這裡居然沒有書店,燃起自己想要開一間書店的心,而且他期許著這間書店要「不只是書店」。所以除了二手書店外,同時間這裡也是民宿、咖啡店,更以收入的一成來救助社區街貓,舉辦各樣的講座、活動,讓書店發揮著更大的效能。
書店的老闆一直以來也非常關心老屋的動態,最近因著「在宅醫療」,我們有著更多對話與連結,一次討論裡老闆提議著,如果可行的話,他願意募集二手書籍,特別針對與海洋相關議題及童書,運用老屋的場地作短期二手書店,一本書30、50元全數收入都用來支持老屋修建。能夠賣出多少並不是真正的重點,而是藉由二手書店推廣整個社區的讀書風氣,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書籍,也認識更為多元的議題。「書店不只是書店」、「老屋不只是老屋」、「教會也不只是教會」,上帝的作為總是一直帶每個人經歷他的奧秘,跟隨的同時,我們也成為向外宣講的出口。
上帝也一直邀請著我們,成為那向外宣講的出口,不僅是通過我們的言語,更是透過我們在不同的地方活出見證。見證並非一成不變同一種模式,我們需要持續性的活出來,讓超乎想像的上帝帶領我們,去到每個需要的地方,以他所預備好的方式,向人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上帝的道是活潑的,只是人往往因著罪性而把生活過得死氣沈沈,當那光臨到的時候,就是再一次的機會,邀請我們回應著:「主啊!我該做什麼?」
結論
把握每一個宣講的機會,縱然面對任何充滿敵意的環境,只要知道確實是出於上帝的帶領,就打死不退。這是保羅生命的寫照,也是他用一生去見證、去傳揚的信息。教會愈向內縮,就愈會失去傳講的話語權,唯有積極向整個社會對話,發揮各樣創意,找到向外宣講的出口,方能持續發揮生命的影響力。究竟何為信仰的「傳統」?不斷經歷那位驚奇的上帝,帶領我們走向陌生的領域,才是最重要的傳統,且又帶出嶄新的變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