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使徒行傳十一:19~30
前言
每一年回頭看的時候,都會發現著教會有著許多新的變化,有時過於忙碌,不好好安靜下來,還真無法察覺到上帝竟然行這麼多的神蹟在我們的周遭。在這麼多改變的過程裡,我們總是不斷面對著新與舊的抉擇,到底該不該往新的方向前進?或者仍舊按著過往的經驗來做就好?這並不容易找到個標準答案,但上帝往往在前進的過程中,一步步的顯明著他的心意,愈走在恩典之中,答案才有辦法慢慢浮現出來。
PAGE 1 教會面臨著新型態與舊傳統的張力
除了彼得透過在哥尼流家的事件向外邦人宣教,幾乎同一時間,那些因著司提反遭受迫害而四處分散的門徒們,走向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阿,在那裏向散居的猶太人傳講福音。霎時間,福音好像一把火一樣,在一個地方燃起來之後,就繼續點燃另一把火,沒有任何事物能夠阻絕他的延燒,跨越地理位置上的限制,更跨越猶太人與外邦人中間的限制。因著上帝的恩典,一個又一個的新教會,宛如亮點一樣,在各地閃耀著,這是連耶路撒冷教會都不曾想像過的。
安提阿,是次於亞歷山大和羅馬的第三大城市,是一個重要的商業貿易集散地,異教崇拜的風氣也頗為興盛,門徒們來到那裏不住的向希臘化的猶太人傳講主耶穌的福音,帶來著顯著的成果。隨著教會愈來愈蓬勃發展,當消息回到耶路撒冷的母會時,使徒們開始討論著,有這麼多的新教會誕生自然是一件好事,但他們同時也擔憂著,這些新教會在禮儀方面會不會參雜一些異教文化的影響,畢竟作為宣教運動的母會,他們是肩負傳統的人,也是遇到爭論時的最後裁判所。
於是他們差派了巴拿巴前往安提阿,要檢驗一下這些新教會的信仰型態以及禮儀形式,是否符合著使徒所訂下的標準。當然,隨著耶路撒冷教會接納外邦人之後,整體來說已是愈來愈開放,只不過教會在面臨新型態與舊傳統的張力下,仍舊需要時間,也需要適當的協調者,持續在宣教的步伐上穩定向前走。巴拿巴正是個符合這種特質的使者,他滿有聖靈和信心,肩負者教會所託付的使命,去到了安提阿。
PAGE 2 在今天,教會也面對著新型態與舊傳統的張力
因著前往西部教會募款,有機會跟不同區域的牧者對話,提及今天有非常多的教會都預備要建堂,向教會申請募款,而為數不少的建堂事工,總是要面對著要拆除舊堂另蓋新堂的挑戰。舊堂代表著許多人從小到大的共同記憶,也蘊藏著重要的歷史價值,但隨著時代演變,當教會有了新的需求時,新堂就成為教會發展不得不考慮的選項,到底哪一條路是對的,說實話,沒有任何標準答案,教會也僅能夠在諸多考量中,尋求上帝明確的帶領。
隨著台灣社會受到經濟導向的影響,人們期待嶄新的建設帶來商業活動,因而將一棟又一棟的老屋拆毀,完全以利益的角度來作價值判斷,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教會界舉辦愈來愈多的研習會,主要的訴求是人數增長、教會發展,基督教媒體所報導的焦點,往往就是一間教會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增長到上千人,曾幾何時,我們已被商業化的數字衡量著自我價值,追求速食化的信仰,讓信仰傳統漸漸消逝著,愈來愈忘記了,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是如何經歷著上帝的拯救,在乎的只是今天上帝滿足我哪些小確幸。
向外宣教,勢必得要面對著世界價值觀的挑戰,教會時時遭遇著妥協或腐化的危機,但也因著實際的進入世界與對話,我們有機會更為清晰的檢視信仰,找出一條新的道路。然而,太多時候我們都囿於自我的框架,以為是堅守傳統,實則是完全不思考究竟什麼是信仰,就被習以為常的偏見所左右,活在教會所建構出來的象牙塔裡,最後信仰與生活愈來愈脫節,自然就找不到新的可能性了。
PAGE 3 上帝帶領著教會繼續走在宣教的道路
來到安提阿,巴拿巴非常受到阿提安教會的鼓勵,看見上帝賜下滿滿的恩典在他們身上,便勸勉眾人要立定心志,恆久倚靠主。因著巴拿巴的服事,也持續帶領許多人都跟隨了主。他更往大數去找掃羅,邀請他一同在安提阿,做門徒培育的工作,宣教行動除了一開始的決志跟隨之外,更包含著信仰培育,這就需要時間慢慢醞釀,讓所有的信徒有能力去面對各種文化的挑戰。巴拿巴與掃羅足足花了一年的時間陪伴著安提阿教會,教導了許多人。
很有意思的是,當有幾位從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的先知,其中一位叫做亞迦布的站起來預言著未來將有大飢荒時,安提阿教會做了個非常特別的決定,他們要照著各人的力量捐錢,回應著猶太需要協助的需求。從一開始這些新型態的教會受到懷疑,不知道他們是否能夠符合福音的要求,到此刻聽聞其他教會有難,卻率先做好預備,準備慷慨的伸出雙手援助,託巴拿巴和掃羅送回各長老那裏去。
從教會建立到培育,一直到成為生命共同體,其他教會有難的時候,隨時預備好自己要成為他人的祝福,上帝始終帶領著教會走在宣教的道路上。巴拿巴不僅完成起初耶路撒冷教會交代給他的任務,檢驗著新教會的信仰有沒有走偏,他更帶著掃羅一起來做好門徒培育工作,直到最後受託帶著奉獻去援助有需要的教會。上帝的恩典讓教會有著許多豐富性,無論是在人才的援助,或者是金錢的援助,顯露出什麼是真實的宣教行動。
PAGE 4 我們持續走在宣教的道路上
隨著教會不斷向外宣教,門徒培育才有真實的學習動機。太多時候,我們都一直強調著要先預備好自己,進而有辦法擔起傳福音的使命,然而現實的處境是,當動機不足的時候,就不可能有預備好的那一天。透過老屋的展覽,我們學習一種新的宣教模式,那就是透過導覽工作來分享福音,當不同的訪客走進來參訪的時候,導覽員除了對於展場內的故事與資料熟悉之外,我們還需要在互動中辨別出訪客對什麼事物感覺到興趣,有多少的時間可以聆聽分享,更重要的是,訪客個人與這棟老屋有什麼樣的關聯,可以成為我們在推動修建計畫上的助力。最後,大家都會好奇著,教會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就成為分享見證最關鍵的一環了。
在外地募款的時候,我們嘗試著分享新港的故事,好讓外地人有機會造訪東海岸的時候,會想起這麼一棟老屋,願意實際的走訪,經歷那一份真實的「臨場感」,屆時,我們每個人所要肩負的責任就十分重要了。 從下週開始,返鄉過節的人潮將逐漸出現,特別是旅外的新港子弟們,期待著大家都能夠撥些時間,來認識這棟老屋,也認識新港、認識教會的故事,一趟尋根之旅,將會幫助著我們找回生命中的重要記憶,甚至找到自己的靈魂與熱情。
宣教與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文化是長期累積而成的一種行為模式、思考方式,隨著初代教會不住向外宣教,耶路撒冷母會也同時不住的對自己的傳統作出澄清與再思,讓傳統不再成為宣教的阻力,反倒是成為一種持續更新的助力。今日的我們也不斷從老建築、老故事中得著展望未來的動力,教會是具有動態性的有機體,隨著上帝在教會裡行出他的心意,各樣的人事物都持續讓我們邁向成熟,也活出與福音相稱的信仰見證。
結論
教會裡的弟兄姊妹有著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特質、不同的成長背景,整個世界也隨著時間不斷往前,顯露出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文化,積極的與這些多元性對話,是宣教行動的一種展現,透過這些對話,豐富著我們的生命,也幫助我們尋求何為上帝的心意。教會持續的向前走,融合著新型態與舊傳統,找出一條整合更新的道路,讓福音不再侷限於人種與地理位置,更加看見一位宣教的上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