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見證故事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六:1~32
前言
 故事總是有種魔力,讓說故事與聽故事的人都能一起得著成長,而每個不同的階段,以不同的語言向不同的人說故事,也常會帶出許多新的發想、新的果效。保羅在大馬士革半路遇見耶穌的故事,整本使徒行傳就出現了三次,一次是作者路加,以敘述者的角度分享,而後兩次則是保羅自己的陳述。他人紀錄與自己多次的告白,故事總是有許多不同的面向,福音的信息就藉著每一次的傳述,帶出不同的影響力,邀請更多的人一同進入跟隨耶穌的故事。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險中求生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五:1~27
前言
 人的一生好像在闖關一般,總是過了一關還有下一關,永無止盡的在戰鬥,直到生命末了的那一刻。面對不同關卡的時候,每個人有不同的反應,有的人選擇矇頭不去理會,有的人帶著積極的心去挑戰它,會有這些不同,最大的差別就來自於人是否清楚知道,自己生命所要追求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是什麼原動力推著我們往前?保羅清楚知道上帝所託付給他的使命,讓他有足夠的勇氣與信心迎接一個又一個生命的關卡。

PAGE 1 保羅回應死亡的威脅
 從千夫長到腓力斯,再從腓力斯到非斯都,祭司長和猶太人領袖對他的控訴沒有一天停止過,保羅的命就懸在半空中,每個羅馬當權者的決策,都可能讓他的人生畫下休止符。非斯都上任以後,從凱撒利亞上耶路撒冷,就有猶太人的領袖跑來央求,希望他把保羅提到耶路撒冷,如此他們就可以在半路截殺他。然而非斯都並沒有順從他們的意見,只是回答:「保羅押在凱撒利亞,我自己快要往那裡去,你們中間有權的人與我一同下去,那人若有什麼不是,就讓他們控告他吧!」

 於是同樣法庭審判的場景再度上演,非斯都於凱撒利亞開庭,把保羅提上來,那些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猶太人提出許多嚴重而不能證實的事控告他。保羅再次為自己申辯:「無論猶太人的律法,或是聖殿,或是凱撒,我都沒有干犯。」非斯都為要討猶太人的喜歡,回答保羅說:「你願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裡為這些事受我的審判嗎?」歷經這麼多次的來回,保羅自然清楚非斯都懷什麼鬼胎,順著他們的劇本演出,自己絕對沒有生路可走,正面回應與衝突,或許還有一絲生機也說不定。

 保羅很堅定的回應非斯都:「我現在站在凱撒的審判台前,這就是我應當受審的地方。我並沒有對猶太人做過什麼不對的事,這也是你明明知道的。我若做了不對的事,犯了什麼該死的罪,就是死我也不辭。他們所控告我的事若都不實,就沒有人能把我交給他們。我要向凱撒上訴。」這段為自己辯駁的話,讓非斯都不得不猶豫起自己原先的決定,只好與議會商量後,回覆說:「既然你要向凱撒上訴,你就到凱撒那裡去吧!」縱然生命危在旦夕,保羅卻絲毫沒有退縮,抓緊每一個機會,要向不同的人上訴,也藉此分享上帝的道。

PAGE 2 在今天,我們也面臨死亡的威脅
 「生命教育」是這些年來各級教育單位重視的一環,許多教會也趨之若鶩的投入校園生命教育,但到底什麼是生命教育?一次令人感到震驚的對談中,講師提及「生命教育」就是「死亡教育」,如果生命教育沒有辦法幫助人真實面對死亡這個課題,那怎麼樣都不可能找到人生的意義。核心的問題是,我們的文化中普遍畏懼談論死亡,但不去談論,難道這個議題就不會發生嗎?當教會傳講耶穌死裡復活的信息時,我們是否真認識它的意義,抑或只是嘴上談兵,從來就沒把它當一回事呢?

 宣教的保羅始終面對死亡的威脅,他清楚知道,生命完全就不是自己有辦法掌握的,因此他必須把握每個當下,見證耶穌基督在他裡面活著的生命。生命的長短,從來就不在人的掌握之下,我們唯一可決定的,是生命的質量能夠顯示多少深度。大家總是關注著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擁有的「健康」,卻對每個人一定會面臨的「死亡」了解有限,而最應該肩負起傳講生命議題的教會,似乎也在這個洪流中迷航了。沒有對生命的「意識」,就會讓人僅專注於眼前所能掌握有形的事物,對那無形事物所能夠被傳承的價值,就沒有人會看重了。

 我們需要面對一個重大的抉擇,是渾渾噩噩的容讓他人、整個世界的價值定義我們的人生,還是真實走一條跟隨耶穌的道路,讓耶穌基督的生命成為我們的典範?世界的價值牽著我們並不看重每個人的生命,也不看重每個人的獨特性,容讓死亡不僅威脅人的生命,甚至是動物的生命、建築物的生命,甚至是整個上帝所創造的世界,都籠罩在同樣的陰霾中,等候著真光照亮黑暗,而那光,就是跟隨耶穌的人們需要去見證的信息。

PAGE 3  上帝給予保羅新的機會
 保羅成為了非斯都的燙手山芋,非斯都如果寫下「無罪」兩字,那群猶太人可能就會暴動,影響他的政治生命;寫下「有罪」呢?保羅對死亡坦然無懼的態度,更左右他昧著良心的決策。直到亞基帕王和百妮基來到凱撒利亞拜訪的時候,非斯都連忙將保羅的案件告訴王,看看到底該怎麼處理。非斯都提到保羅是從腓力斯留在監裡的,從他到耶路撒冷開始,就一直接到猶太人對保羅的控訴,要求定保羅的罪。非斯都陳明自己按照羅馬的律法,第二天就開庭審理,始終查不出保羅犯了哪些惡事。

 保羅與猶太人的爭論從非斯都的角度來看,完全就是宗教性的問題,有一位名叫耶穌的人已經死了,保羅卻說他是活著的,導致兩造有相當大的衝突。非斯都不知道該怎麼處理,問保羅是否願意上耶路撒冷去為這些是接受審判,但保羅要求要上訴到凱撒那裡去,非斯都就只好暫且留下他,等著後續要把他送到凱撒那裡去。亞基帕王聽了非斯都的報告後,對他說:「我也願意親自聽聽這個人。」於是非斯都著手安排,讓保羅能夠接受亞基帕王的審問。

 第二天,亞基帕和百妮基大張旗鼓而來,整個陣仗十分龐大,非斯都一聲令下,作為整場審判的開場白。他清楚點出目前這樁案件的問題,第一是整個猶太人群體強烈敵對保羅,想要立即除去他的生命;第二,根據非斯都的判斷,他實在查不出保羅有任何罪狀;最後,根據羅馬律法,他也沒有確實的事可以奏明凱撒。接著,棒子就交給亞基帕王了,看他能夠如何審理。縱然離死亡只是咫尺,上帝仍舊給予保羅見證的機會,這也源自於保羅願意迎向呼召,不在乎生命的長短,只在意自己是否成全上帝所託付的使命。

PAGE 4  我們已得著新的機會
 因著死亡的威脅隨之在側,我們更懂得珍惜每個生命。過去這一週台東沈浸於國慶煙火的歡樂時,大家肯定對一則新聞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位音樂家因著主辦單位沒有搭設棚子,致使著他們演出時樂器被雨水淋濕,憤而停止演出離席。當然主辦單位有他們的說詞,但兩相一對照,似乎也道出了背後對生命的看法。我們傾向將多數資源投注在短時間的歡愉,卻絲毫不尊重人的尊嚴,以及樂器是否損壞,簡單來說,我們不重視人命,更不重視物命。

 著名當代神學家莫特曼在神學院演講時,提及一個神學的「典範轉移」,過往的神學思考都是以人為中心出發,他期許未來的神學能夠轉移到以生態為中心出發去思考信仰。確實,人的生命有限,凡事以人為出發點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自私的以信仰為工具滿足慾望,這樣一來,我們當然不會尊重每一個人、每一個物件。可是當我們正視死亡的時候,上帝便賦予了永恆的觀念,去關心周遭的人事物,認真面對自己存在的使命,如此一來,生命才真的得著看重,每一件事物背後的價值才真的得以被看重。

 受邀在私人博物館的演講,最重要的就是向整個社會見證,我們的教會選擇走一條讓生命得以不斷延續下去的路。老屋的損壞提醒我們,物命就如人命一樣,有他的限制,可是真正要緊的事,是讓每一段的故事得以向下一代的人們訴說,持續成為這塊土地的養分。因此,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在上帝眼裡都是重要的,都是珍貴的,每一段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都有被保存、被訴說的價值。信仰給予我們新的機會,不再追求那短暫的璀璨,而是發揮那源遠流長的生命力,在每個時代寫下死裡復活的故事。

結論
 保羅不在乎自己生命的長短,他抓住每一個能夠為上帝做見證的機會,為要盡力完成自己的使命。「生命教育」即「死亡教育」,如何面對人生的終點,就會在那裡看見耶穌基督死裡復活的能力,在你我的生命中顯露出來,帶給他者真實的祝福。每一段人生的歷程,都是上帝賦予的新機會,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使命,成就上帝美善的計畫。

 

2017年10月8日 星期日

為真理辯護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四:1~27
前言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與人辯論過信仰的經驗,但往往這些經驗都不會太好,因為當每個人都站好各自的立場時,辯論不過就是口舌間的鬥勇,一點都沒有辦法帶我們往建設性的方向前進。因此,當每一次辯論的場合出現時,最好的方式可能是不隨之起舞,以行動與見證來成為信仰的辯護,但這時我們又得小心,那就是自己的行動真能成為真理的見證嗎?唯有不斷存有一顆謙卑的心,清楚知道自己的不足,卻又願意勇敢向前行,方有可能成為真實的辯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