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使徒行傳十五:1~21
前言
因著前幾天球賽打輸,媒體及輿論一陣檢討的聲浪,相當一致的,大家都把矛頭指向體制,無論是體育協會或者是職業聯盟,都成為了網路攻擊的主要目標。這些組織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大家的聲音不脫守舊、爭權奪利等等,當世界各國球員的競技水平都不斷向上提升的時候,我們的制度面仍舊是相當落後,也難怪看了十多年的球迷們,一直嘲諷著劇本又重演了。制度面若不能因時制宜作出調整,仍舊掌控在少數人手裡的時候,整個群體的未來是堪憂的。
PAGE 1 教會因著外邦人大量信主而產生衝突
外邦世界的宣教工作蓬勃發展著,讓教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活力,正當一片欣欣向榮之際,衝突卻開始產生了。幾個從猶太下來的人,進到安提阿教會教導著:「你們若不按照摩西的規矩受割禮,不能得救。」這確實引發了軒然大波,得救不再是白白的恩典,是有條件的。保羅和巴拿巴對於這些人的行徑感到非常生氣,就跟他們發生了激烈的爭執,衝突愈演愈烈,找不到任何能夠解決的辦法,最後大家決定指派保羅、巴拿巴,以及幾個教會的代表,到耶路撒冷見使徒和長老,看看耶路撒冷教會要如何解釋信仰的教導。
一路上沿著腓尼基、撒瑪利亞,他們仍舊不斷述說著外邦人信主的故事,眾教會的弟兄姊妹無一不被深深感動。耶路撒冷教會以眾教會的母會自居,但隨著各教會不斷經歷著宣教所結出的果實後,母會已經離第一線有些距離,隨著外邦人愈來愈多人進入教會後,這群法利賽派的信徒,就成了他們領受救恩最大的阻礙。在他們的觀念中,仍舊是以猶太人為得救的中心,這些外邦人若不接受割禮,就代表著他們不是猶太人,與上帝的救恩無份。
縱然從哥尼流信主的事件後,外邦人已經獲得了教會的接納,但不可否認的,並不是所有的猶太人都能夠接受這樣的開展,這群屬法利賽派的信徒,死硬的不想接受聖靈的啟示,固守自己的神學看法,製造了教會中很大的張力。或許這些強硬派只在耶路撒冷教會佔一小部分,多數人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他們反對的聲音非常大,讓教會不得不去正視他們的意見,更製造了宣教的一大阻礙。
PAGE 2 在今天,教會也因著宣教成果而產生衝突
許多教會推動著兒童事工得到良好的迴響,帶進非常多社區的孩子們,但隨著宣教成果豐碩起來之後,新的衝突卻也為之產生。有的孩子很調皮,老師總是需要講個好幾次才有辦法控制課堂秩序;有的孩子一玩開以後,可能教會的設備就有哪些地方受到損壞,怎麼提醒都好像沒太大的效果。到最後,教會開始浮現出一些聲音:可不可以把他們管好啊!如果他們要來教會,就得遵守哪些規則......等。隨著衝突開始產生,在第一線宣教的同工總是感到非常苦惱,一方面得讓教會維持一定的秩序,另一方面又得陪伴這群可能來自於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孩子們,讓他們在教會裡找到新的可能。
類似的場景,出現在一間又一間的教會裡,讓人不禁想要問,為什麼宣教的成果反倒帶來更多的衝突?宣教豈不是上帝所吩咐我們的使命嗎?大家總是忘記了,宣教真正的意義是順服上帝掌權的行動,它始終都在對抗人性上的惡。人總是傾向安逸穩定,不太喜歡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對教會的想像亦然,每個禮拜就是照著自己的習慣,聽著類似的信息,固定的聚會模式,見見老朋友即可,一下子出現太多跟自己圈子不同的人時,反倒會產生一種排斥感,認為他們為什麼可以打亂自己的生活。
緊接著,從排斥到開始反應,我們會設定一個又一個不同的條件來審核,為的是要讓這些新出現的人盡可能跟我們長得一樣,好讓我們的生活回歸原本平靜的樣貌。我們忽略了,當自己大張旗鼓的表達出教會應該就要怎樣時,恐怕就僅是把信仰當成一個服務自我的工具,不再認為教會是屬於眾人的,而是私有。失去公共性的教會,不再具有宣教的動能,淪為滿足慾望的俱樂部,離上帝的心意就更加遙遠了。
PAGE 3 上帝擴張著教會的境界
在這個辯論的場合,彼得率先站出來說話,分享著自己真實經歷著上帝如何帶領他向外邦人宣教,深深感覺到外邦人和猶太人並沒有什麼樣的分別,為什麼此刻我們要試探上帝,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彼得說完之後,眾人都默默無聲,此刻保羅和巴拿巴終於能夠好好的敘述,自己在外邦世界的宣教旅行中,是如何經驗到上帝藉著他們所行的神蹟奇事,這些精彩的見證,讓在場每一個人的視野被打開了。
聽取兩方的聲音之後,做為宗教領袖的雅各,在這個時間點站出來,要做出一個初步的結論。「各位請聽我說,剛才西門述說上帝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人民歸於自己的名下;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符合。正如經上所寫的:『此後,我要回來,重新修造大衛倒塌了的帳幕,從廢墟中重新修造,把它建立起來,使剩餘的人,就是凡稱我名的外邦人,都尋求主。這話是自古以來顯明這些事的主說的。』」雅各引用這段先知阿摩司的話,為要提醒著眾人,我們需要經由基督一起尋求真正的上帝。
最後,雅各下了他自己的定論:「我的意見是不可為難那歸向上帝的外邦人;但是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所玷汙的東西、血和勒死的牲畜,禁戒淫亂。因為歷代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都有人宣講,每逢安息日,也在會堂裡誦讀。」雅各將對外邦人的要求從接受割禮與否移開,焦點轉回到信仰的教導上,只要謹慎守著幾個重要的誡命,在外邦成為見證即可,藉此正式的耶路撒冷會議,教會不再僅單屬於猶太人,而是屬於外邦人與猶太人,教會的境界得著了擴張。
PAGE 4 我們的境界已得著擴張
宣教的關鍵字,就是「開放」,不斷的容讓他人進入教會,在這個信仰群體裡一起尋求上帝的引導,作出調整、學習順服的功課。就在上週一歷史建築修復設計審查案前,大家討論著究竟要用什麼方式向委員分享我們的需要,其中得到最要緊的結論就是「公共性」及「公益性」。倘若這一棟老屋修繕,只是讓我們自己得益處,教會繼續關起門來玩自己的把戲,那麼整個社會為什麼需要幫助我們?相反的,若我們能夠強調著教會是如何進入社區,分享著這個空間,並成為在地重要的教育文化基地,便有可能爭取到他人的支持,讓我們順利完成這個修復計畫。
這兩個禮拜心驛耕新小舖的煎餅日活動,就是一個嶄新的嘗試,讓每個不同的人擔任「一日店長」的角色,願意拿什麼出來就分享什麼,重點不是要賺錢,而是把我們願意且能夠負擔的分享出來。小朋友來到這裡的時候,我們一直提醒著,這裡不是賣東西的地方,只是一個讓社區可以共同參與及分享的空間。慢慢的,有些新動力開始產生著,大家紛紛思考著能夠給予什麼、回饋什麼,這就是公共性的能量,當我們願意為著他人、為著社區而盡一分心力的時候,我們的環境是會改變的。
上次在社區設計師山崎亮老師的講座裡,他提到一個重要的詞「社區韌性」,意指當社區遭遇災害或者發生什麼事件的時候,能夠擁有迅速應變的能力,讓社區能夠很快速恢復原先的動能,「韌性」從何而來,就是從日常對話中一次又一次營造起來的。教會需要不斷走在向外開放的道路,也勢必會遭遇不同的意見、不同的衝突,但這每一次的對話,都是教會得以真實成長的契機,也是我們每一個人成長的養分,隨著我們的境界愈開闊,我們就愈認識上帝的心意,愈看見生命的祝福。
結論
因著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文化皆不同,自然就會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與意見,教會可貴的地方不在於看不見這些衝突,而在於能夠真誠面對每個不一樣。從這些大不同裡,不斷對話著、雕塑著,我們能夠學習去體會上帝的心意,挖掘上帝的計畫。就在這些計畫裡,我們再一次的認識什麼是宣教,再一次的感受到,宣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幫助我們看見新的世界,謙卑尋求上帝的帶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