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成為共生群體的教會

經文:使徒行傳二十一:1~16
前言
 社區中的夥伴在傾全力搜集過往老屋的故事時,常常開玩笑說,自己把原本的本業都丟在一邊,像發了瘋一樣挨家挨戶去問人,搜集各種可能的資訊,應該就是冥冥之中老屋的主人顯靈要他這麼做吧!這當然是一位非基督徒的說法,不過也讓我們更加確信,上帝在每一個人的生命裡都放下了某種使命,邀請我們不計代價竭力去完成它,因為當我們發現那份奧秘時,所體會的喜樂與滿足,是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比擬的。這種打死不退勇往直前的精神,就是宣教師所不斷向我們見證的。

PAGE 1 從各方而來的聲音想要阻止保羅走向呼召
 保羅向以弗所長老辭行後,繼續向目的地耶路撒冷前進,他們一行人航行的速度十分快,轉眼直航到哥士,第二天到羅底,又到帕大喇,遇到一隻船要往腓尼基,就馬上跟著出發往敘利亞,直到船要在推羅卸貨,才稍稍停下腳步。如此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讓人看見保羅內心的急迫性,究竟保羅在急什麼?在他向外邦宣教建立教會的時候,總會鼓勵大家為著耶路撒冷貧困的信徒奉獻,因此他期待能夠將這筆奉獻盡快帶回耶路撒冷,也再次建立起猶太人與外邦人在基督裡合一的關係。

 然而從各方的訊息來看,保羅這趟往耶路撒冷的旅程都是危機四伏,連保羅自己藉著聖靈的啟示,都清楚知道前方有捆鎖與患難等著他,但他卻絲毫不以自己的性命為念,只想專注於耶穌基督的呼召。在推羅的時候,當地門徒也同樣通過聖靈的感動,勸說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但保羅的心卻絲毫沒有一點的動搖,幾天後繼續出發前行,這群門徒同妻子兒女都送他們到城外,一起跪在灘上禱告後,彼此辭別。

 各方的聲音都想要勸阻保羅繼續前往耶路撒冷,這都出於弟兄姊妹對保羅的愛,不希望他遭受迫害。在保羅的內心,卻彷彿有股火在燒一樣,他非常清楚知道上帝所託付的使命是什麼,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讓他停下腳步。一個宣教師的勇氣與決心,對周遭的弟兄姐妹來說同樣是個挑戰,當他們的生命連結在一起的時候,一個人所面臨的危險,就是所有的夥伴一起去承擔。毫無疑問的,保羅決心要如此行,環繞在他身邊的夥伴,就得更為深刻去面對內在的不安與焦慮,決定自己是否願意跟隨到底了。

PAGE 2 在今天,各方而來的聲音也想要阻止我們走向呼召
 今年暑假,我們確實突破了重重挑戰,完成一項令人尊敬的任務,二十幾台單車真的繞了整個東部中會一圈。回想一整個過程,至今都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還記得是怎麼開始騎單車的嗎?不就是為了回溯早年林川明牧師的宣教足跡,才冒出騎單車上美蘭教會的構想。很多時候我們讀到令人尊敬的信仰前輩見證,也將其視為教會重要的歷史資產,歷經多年,這些資產不知不覺的成為包袱,因為那只是停留在回憶裡的故事,離真正要把它行出來,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隨著我們冒出要去嘗試的想法時,各種內在與外在的阻礙聲音就出來了,猶記得首次帶著大家探路時,那種深層的疲憊感,讓人覺得這怎麼有可能完成?每次帶小朋友騎車訓練時,總是要又哄又騙,孩子們騎沒幾公里,就一直喊著要上車,喊著不要再騎,喊著實在太累,以後再也不要參加了。去年完成美蘭教會的目標,今年又跑出要繞東部中會一圈的時候,聲音就又更多了,天氣如此炎熱,真的要這麼做嗎?一下子有人報名,一下子又有人要退出,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確定成員,支援的人員與車輛又有多少,大家的體能行不行,會不會不安全、受傷等,這確實是個令人感到相當冒險的旅程。

   每一次的冒險,因著帶有太多不確定性,以及相當的危險性,人性上的軟弱很容易就跑出否定的聲音,無論是從自我的內在,或是他人的言語,都會在有意無意間想要踩剎車。偏偏我們又清楚知道,沒有冒險、沒有經過挫折,就不可能真正的長大成人,所以即便上帝的呼召十分清楚,人還是會想要在矛盾中掙扎,看能否選擇一條較為輕省的路就好。那些值得尊敬與紀念的宣教故事,經過數十年後,仍舊僅會停留在大家的腦海,只要我們依舊停著腳步不去行出來,在今日我們就無法經驗到上帝的神蹟是如何推著教會前進。

PAGE 3 上帝預備著一個信仰群體與保羅的生命連結
 離開推羅繼續往前航行,勸阻保羅的聲音也如影隨形的不曾離開,當他們在凱撒利亞停留的時候,進入腓利的家裏和他同住。幾天後,先知亞迦布從猶太下來,去到他們那裡的時候,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這樣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綑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裡。』」聽見這些話後,那原本下定決心要跟隨保羅到底的夥伴們也動搖了,與當地人一起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那群一路陪伴保羅的夥伴,以為在這樣的苦勸下,應該可以稍稍動搖他的決定,沒想到保羅卻堅定的回答:「你們為什麼這麼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綑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保羅面對上帝呼召的決心與信念,感染著每一個圍繞在他身邊的夥伴,他們清楚知道保羅不會再聽任何人的勸,就只能住了口,說:「願主的旨意成就。」過了幾天後,他們就一起收拾行李準備上耶路撒冷去,不只是原本的夥伴,也有幾個凱撒利亞的門徒加入行列,一起往那未知的耶路撒冷出發。

 一個人往往是軟弱的,但當有一群夥伴願意赴湯蹈火跟隨的時候,會讓人更有勇氣與信心去迎向每一個困境與挑戰。保羅對上帝呼召的熱情,也是凝聚這群夥伴的動力,讓那還在猶疑的、還容易被左右的,再次堅定他們的心志,一起要走到最後。上帝預備了一個信仰群體,陪伴著保羅一起往前走,他們不是一開始就有萬全的信心,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與掙扎,懷疑與懼怕中,被聖靈所感動與雕塑,成為一個被上帝所引導,願意彼此成全與祝福的團隊。

PAGE 4 我們已成為一個共生的信仰群體
 單車行動只是上帝雕塑我們成為一個共生信仰群體的出發,從最老到最小跨越七十多歲的群體,考驗著我們如何彼此照顧,也彼此配合,讓所有的夥伴能夠共同完成這項任務。在今天的台灣社會裡,大家嘗試著要把每一個年齡層都分開,老人歸老人、青少年歸青少年、小孩歸小孩,卻鮮少去意識到,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環境裡,每一個族群都有各自能夠扮演的角色,都有能夠彼此學習的地方。第一步是困難的,但當有人願意勇敢回應上帝的呼召時,我們會發現,整個信仰群體被凝聚起來,上帝的祝福也就愈來愈清楚了。

 這一個禮拜,台灣在宅醫療學會運用老屋的場地舉辦在宅醫療講座,講師是來自日本有豐富在宅經驗的北澤醫師。當我們接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實在是令人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北澤醫師來到台灣的演講多半都在各種醫療院所內舉行,參與的也都是醫療護理相關人員。透過幕後推手余尚儒醫師的安排,讓北澤醫師實際走入台灣鄉村,與社區互動,我們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這真的是相當不可思議的大事。參與幾次的演講與分享後,一個核心的觀念就是我們需要建造一個共生群體,是彼此願意互相陪伴、互相關心的群體,當每一個人都願意盡自己1%的力量時,整個社會就會看見不一樣的改變。

 一個人要推動改變是不容易的,也勢必會招來各方反對的聲音,要考量現實問題,要考量能力問題等,但若是上帝的呼召,從保羅的生命裡我們可以看見,那絕不退縮打死不退的精神,是凝聚更多人願意投入的根源。委身這兩個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遠大過於字面,當有一個人願意憑著信念、憑著決心願意前進的時候,就會帶動起其他願意的人,上帝呼召我們成為教會,也就是呼召我們成為共生的信仰群體,向整個世界見證上帝的愛。

結論

 呼召與使命,從來就不是件輕省的事,成長,也同樣是需要付上代價的。每一段的生命歷程,都需要我們不斷去咀嚼、去反思,哪一個願意回應上帝的畫面,是縈繞在我們內心從來不曾忘記的。那是否還繼續感染的今天的我,願意勇敢跟隨、願意學習付出呢?我們得以成為一個信仰群體,完全是上帝的恩典,通過彼此的生命故事,得著生命前進的養分,也藉此讓這塊土地綻放更美麗的光芒,每個人得以活出自信與光彩。